[1] |
龚振洲, 魏浩, 范思源, 洪亚平, 吴撼宇, 邱爱慈. 15 MA Z箍缩装置真空磁绝缘传输线鞘层电子流分析.
,
2023, 72(3): 035204.
doi: 10.7498/aps.72.20221901
|
[2] |
向雨琰, 李松, 马跃. 光电倍增管输出电子流脉冲堆叠对光子计数法测距的影响.
,
2022, 0(0): .
doi: 10.7498/aps.7120220537
|
[3] |
向雨琰, 李松, 马跃. 光电倍增管输出电子流脉冲堆叠对光子计数法测距的影响.
,
2022, 71(21): 214206.
doi: 10.7498/aps.71.20220537
|
[4] |
刘玄玄, 国洪轩, 徐涛, 尹奎波, 孙立涛. 原位液相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其在纳米粒子表征方面的应用.
,
2021, 70(8): 086701.
doi: 10.7498/aps.70.20201899
|
[5] |
陈俊, 於亚飞, 张智明. 利用信息流方法优化多激发自旋链中的量子态传输.
,
2015, 64(16): 160305.
doi: 10.7498/aps.64.160305
|
[6] |
张超, 方粮, 隋兵才, 徐强, 王慧. 基于微芯片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的低温纳米精度电子束刻蚀与原位电学输运性质测量.
,
2014, 63(24): 248105.
doi: 10.7498/aps.63.248105
|
[7] |
刘博智, 黎瑞锋, 宋凌云, 胡炼, 张兵坡, 陈勇跃, 吴剑钟, 毕刚, 王淼, 吴惠桢. 氧化锌锡作为电子传输层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
2013, 62(15): 158504.
doi: 10.7498/aps.62.158504
|
[8] |
吴涛, 黄华, 王淦平, 金晓, 刘振帮, 陈昭福, 任屹灏, 陈永东, 王清源. 扇形多注强流相对论电子束的产生与传输研究.
,
2012, 61(18): 184218.
doi: 10.7498/aps.61.184218
|
[9] |
杜广星, 钱宝良. 准矩形截面强流相对论带状电子束的传输.
,
2010, 59(7): 4626-4633.
doi: 10.7498/aps.59.4626
|
[10] |
何济洲, 贺兵香. 考虑透射概率的能量选择性电子热泵.
,
2010, 59(4): 2345-2349.
doi: 10.7498/aps.59.2345
|
[11] |
程笃庆, 关庆丰, 朱健, 邱东华, 程秀围, 王雪涛. 强流脉冲电子束诱发纯镍表层纳米结构的形成机制.
,
2009, 58(10): 7300-7306.
doi: 10.7498/aps.58.7300
|
[12] |
杜坚, 王素新, 杨淑敏. 含双δ势垒三臂量子环的透射概率和持续电流.
,
2009, 58(11): 7926-7933.
doi: 10.7498/aps.58.7926
|
[13] |
尹永琦, 李华, 马佳宁, 贺泽龙, 王选章. 多端耦合量子点分子桥的量子输运特性研究.
,
2009, 58(6): 4162-4167.
doi: 10.7498/aps.58.4162
|
[14] |
李巧华, 张振华, 刘新海, 邱明, 丁开和. 分子电子器件简化模型的电子透射谱的计算.
,
2009, 58(10): 7204-7210.
doi: 10.7498/aps.58.7204
|
[15] |
王利光, 陈 蕾, 郁鼎文, 李 勇, Terence K. S. W.. 单分子器件与电极间耦合界面对电子传输的影响.
,
2007, 56(11): 6526-6530.
doi: 10.7498/aps.56.6526
|
[16] |
郑瑞伦. 圆柱状量子点量子导线复合系统的激子能量和电子概率分布.
,
2007, 56(8): 4901-4907.
doi: 10.7498/aps.56.4901
|
[17] |
郑瑞伦, 陈志谦, 张翠玲, 刘 俊. HgS/CdS/HgS球状纳米系统电子的能量与寿命以及概率分布.
,
2003, 52(9): 2284-2289.
doi: 10.7498/aps.52.2284
|
[18] |
王立民, 罗莹, 马本堃. 双量子点分子的电子结构.
,
2001, 50(2): 278-286.
doi: 10.7498/aps.50.278
|
[19] |
王震遐, 阮美玲, 杨锦晴, 王玟珉, 俞国庆. 一些新颖碳纳米结构的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
,
1999, 48(11): 2092-2097.
doi: 10.7498/aps.48.2092
|
[20] |
夏蒙棼, 吴惟敏. 低杂波驱动的径向共振电子流.
,
1987, 36(7): 881-891.
doi: 10.7498/aps.36.8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