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传可, 林南省, 周鲜鲜, 江淼, 李英骏. 双振荡场产生正负电子对的理论研究.
,
2024, 73(4): 044201.
doi: 10.7498/aps.73.20230432
|
[2] |
罗蕙一, 江淼, 徐妙华, 李英骏. 不同频率的组合振荡场下产生正负电子对.
,
2023, 72(2): 021201.
doi: 10.7498/aps.72.20221660
|
[3] |
谢柏松, 李烈娟, 麦丽开·麦提斯迪克, 王莉. 频率啁啾对强场下真空正负电子对产生的增强效应.
,
2022, 71(13): 131201.
doi: 10.7498/aps.71.20220148
|
[4] |
李博, 李玲, 朱敬军, 林炜平, 安竹. 采用薄靶方法测量低能电子致Al, Ti, Cu, Ag, Au元素K壳层电离截面与L壳层特征X射线产生截面.
,
2022, 71(17): 173402.
doi: 10.7498/aps.71.20220162
|
[5] |
朱兴龙, 王伟民, 余同普, 何峰, 陈民, 翁苏明, 陈黎明, 李玉同, 盛政明, 张杰. 极强激光场驱动超亮伽马辐射和正负电子对产生的研究进展.
,
2021, 70(8): 085202.
doi: 10.7498/aps.70.20202224
|
[6] |
江淼, 郑晓冉, 林南省, 李英骏. 正负电子对产生过程中不同外场宽度下的多光子跃迁效应.
,
2021, 70(23): 231202.
doi: 10.7498/aps.70.20202101
|
[7] |
李昂, 余金清, 陈玉清, 颜学庆. 光子对撞机产生正负电子对的数值方法.
,
2020, 69(1): 019501.
doi: 10.7498/aps.69.20190729
|
[8] |
杨友磊, 胡业民, 项农. 捕获电子对低杂波与电子回旋波的协同效应的影响.
,
2017, 66(24): 245202.
doi: 10.7498/aps.66.245202
|
[9] |
朱冰, 冯灏. 运用R矩阵方法研究低能电子与NO2分子的散射.
,
2017, 66(24): 243401.
doi: 10.7498/aps.66.243401
|
[10] |
黄文逍, 张逸竹, 阎天民, 江玉海. 超快强场下低能光电子的研究进展解析R矩阵半经典轨迹理论.
,
2016, 65(22): 223204.
doi: 10.7498/aps.65.223204
|
[11] |
王斌, 冯灏, 孙卫国, 曾阳阳, 戴伟. 低能电子与氢分子碰撞的振动激发积分散射截面的研究.
,
2009, 58(10): 6932-6937.
doi: 10.7498/aps.58.6932
|
[12] |
张卫华, 李家明. 一种测量吸附分子列向的方法——利用近阈结构谱和选择定则.
,
2009, 58(3): 1548-1555.
doi: 10.7498/aps.58.1548
|
[13] |
于江周, 冯 灏, 孙卫国. 低能电子与氮分子碰撞振动激发动量迁移截面的研究.
,
2008, 57(7): 4143-4147.
doi: 10.7498/aps.57.4143
|
[14] |
戴 伟, 冯 灏, 孙卫国, 唐永建, 申 立, 于江周. 用振动密耦合方法研究低能电子与N2分子碰撞的振动激发微分散射截面.
,
2008, 57(1): 143-148.
doi: 10.7498/aps.57.143
|
[15] |
张穗萌, 陈长进, 施启存, 徐克尊. 低能电子离化He原子的三重微分截面.
,
1997, 46(12): 2320-2324.
doi: 10.7498/aps.46.2320
|
[16] |
邢士林, 徐克尊, 陈向军, 杨炳忻, 王永刚, 庞文宁, 张芳, 施启存. 中能电子的全截面测量装置和对氮分子的散射全截面.
,
1994, 43(7): 1077-1082.
doi: 10.7498/aps.43.1077
|
[17] |
仝晓民, 李家明. 分子近阈结构的理论研究.
,
1989, 38(12): 1951-1957.
doi: 10.7498/aps.38.1951
|
[18] |
解笑湘, 孙玉亮, 沙国河, 张存浩. 电子对Cl2的离解附着.
,
1982, 31(10): 1348-1353.
doi: 10.7498/aps.31.1348
|
[19] |
罗辽复, 陆埮. 高能正负电子对的湮没与超窄共振ψ粒子的作用.
,
1975, 24(2): 145-150.
doi: 10.7498/aps.24.145
|
[20] |
王璈, 李鹤年, 简而智, 萧健. 高能带电粒子直接产生电子对.
,
1961, 17(6): 263-272.
doi: 10.7498/aps.17.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