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运进, 田锰, 黄勇刚, 王小云, 杨红, 米贤武. 基于有限元法的光子并矢格林函数重整化及其在自发辐射率和能级移动研究中的应用.
,
2018, 67(19): 193102.
doi: 10.7498/aps.67.20180898
|
[2] |
苗银萍, 靳伟, 杨帆, 林粤川, 谭艳珍, 何海律. 光纤光热干涉气体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2017, 66(7): 074212.
doi: 10.7498/aps.66.074212
|
[3] |
王鑫, 娄淑琴, 廉正刚. 空芯光子带隙光纤色散特性的实验研究.
,
2016, 65(19): 194212.
doi: 10.7498/aps.65.194212
|
[4] |
姜珊珊, 刘艳, 邢尔军. 低差分模式时延少模光纤的有限元分析及设计.
,
2015, 64(6): 064212.
doi: 10.7498/aps.64.064212
|
[5] |
程兰, 罗兴, 韦会峰, 李海清, 彭景刚, 戴能利, 李进延. 1550 nm低损耗单模全固态光子带隙光纤研究.
,
2014, 63(7): 074210.
doi: 10.7498/aps.63.074210
|
[6] |
韩博琳, 娄淑琴, 鹿文亮, 苏伟, 邹辉, 王鑫. 新型超宽带双芯光子晶体光纤偏振分束器的研究.
,
2013, 62(24): 244202.
doi: 10.7498/aps.62.244202
|
[7] |
程胜飞, 彭景刚, 李进延, 程兰, 蒋作文, 李海清, 戴能利, 姜发刚, 杨晓波. 空芯光子晶体光纤表面模损耗控制的研究.
,
2012, 61(24): 244207.
doi: 10.7498/aps.61.244207
|
[8] |
许强, 苗润才, 张亚妮. 六角点阵蜂窝状包层光子晶体光纤中的高双折射负色散效应.
,
2012, 61(23): 234210.
doi: 10.7498/aps.61.234210
|
[9] |
张亚妮. 低损耗低非线性高负色散光子晶体光纤的优化设计.
,
2012, 61(8): 084213.
doi: 10.7498/aps.61.084213
|
[10] |
栗岩锋, 胡晓堃, 王爱民. 基于高折射率断环结构的全固光子带隙光纤的设计.
,
2011, 60(6): 064212.
doi: 10.7498/aps.60.064212
|
[11] |
张亚妮. 新型矩形点阵光子晶体光纤的高双折射负色散效应.
,
2010, 59(12): 8632-8639.
doi: 10.7498/aps.59.8632
|
[12] |
林力, 李云, 顾兆林, 刘兆杰, 程光旭. 计算二维声腔传递矩阵的正方形线声源模型.
,
2009, 58(8): 5484-5490.
doi: 10.7498/aps.58.5484
|
[13] |
米 艳, 侯蓝田, 周桂耀, 王 康, 陈 超, 高 飞, 刘博文, 胡明列. 空芯光子晶体光纤光子带隙的测量与数值模拟.
,
2008, 57(6): 3583-3587.
doi: 10.7498/aps.57.3583
|
[14] |
苑金辉, 侯蓝田, 周桂耀, 魏东宾, 王海云, 董世蕊, 王清月, 刘博文, 胡明列. 传输可见光的空芯光子带隙光纤的研究.
,
2008, 57(7): 4230-4237.
doi: 10.7498/aps.57.4230
|
[15] |
范伟丽, 董丽芳, 李雪辰, 尹增谦, 贺亚峰, 刘书华. Air/Ar介质阻挡放电中正方形斑图的特性研究.
,
2007, 56(3): 1467-1470.
doi: 10.7498/aps.56.1467
|
[16] |
曾 隽, 潘杰勇, 董建文, 汪河洲. 大小周期正方格子复合结构的光子带隙特性.
,
2006, 55(6): 2785-2788.
doi: 10.7498/aps.55.2785
|
[17] |
李曙光, 邢光龙, 周桂耀, 侯蓝田. 空气孔正方形排列的低损耗高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的数值模拟.
,
2006, 55(1): 238-243.
doi: 10.7498/aps.55.238
|
[18] |
车 明, 周云松, 王福合, 顾本源. 二维正方格子磁性光子晶体的带隙结构.
,
2005, 54(10): 4770-4775.
doi: 10.7498/aps.54.4770
|
[19] |
仇高新, 林芳蕾, 李永平. 利用复式晶胞实现二维正方形布拉菲格子光子晶体的完全带隙.
,
2003, 52(3): 600-603.
doi: 10.7498/aps.52.600
|
[20] |
林为干. 有限长正方形柱导体电容值的一个新的计算法.
,
1978, 27(2): 233-236.
doi: 10.7498/aps.27.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