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洪芬, 冯盼君, 张烁, 刘大鹏, 高淼, 闫循旺. 铁原子吸附联苯烯单层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
,
2022, 71(3): 036801.
doi: 10.7498/aps.71.20211631
|
[2] |
何建林, 刘贵立, 李欣玥. 扭转变形对掺金黑磷烯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
,
2021, 70(22): 226301.
doi: 10.7498/aps.70.20210795
|
[3] |
肖美霞, 冷浩, 宋海洋, 王磊, 姚婷珍, 何成. 有机分子吸附和衬底调控锗烯的电子结构.
,
2021, 70(6): 063101.
doi: 10.7498/aps.70.20201657
|
[4] |
吴洪芬, 冯盼君, 张烁, 刘大鹏, 高淼, 闫循旺. 铁原子吸附联苯烯单层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21, (): .
doi: 10.7498/aps.70.20211631
|
[5] |
崔洋, 李静, 张林. 外加横向电场作用下石墨烯纳米带电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紧束缚计算.
,
2021, 70(5): 053101.
doi: 10.7498/aps.70.20201619
|
[6] |
王晓, 黄生祥, 罗衡, 邓联文, 吴昊, 徐运超, 贺君, 贺龙辉. 镍层间掺杂多层石墨烯的电子结构及光吸收特性研究.
,
2019, 68(18): 187301.
doi: 10.7498/aps.68.20190523
|
[7] |
刘慧英, 张秀钦, 方艺梅, 朱梓忠. T型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结构与电子特性.
,
2017, 66(16): 166101.
doi: 10.7498/aps.66.166101
|
[8] |
高潭华. 表面氢化双层硅烯的结构和电子性质.
,
2015, 64(7): 076801.
doi: 10.7498/aps.64.076801
|
[9] |
吴江滨, 张昕, 谭平恒, 冯志红, 李佳. 旋转双层石墨烯的电子结构.
,
2013, 62(15): 157302.
doi: 10.7498/aps.62.157302
|
[10] |
张振江, 胡小会, 孙立涛. 单空位缺陷诱导的扶手椅型石墨烯纳米带电学性能的转变.
,
2013, 62(17): 177101.
doi: 10.7498/aps.62.177101
|
[11] |
许俊敏, 胡小会, 孙立涛. 铂掺杂扶手椅型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学特性研究.
,
2012, 61(2): 027104.
doi: 10.7498/aps.61.027104
|
[12] |
康朝阳, 唐军, 李利民, 潘海斌, 闫文盛, 徐彭寿, 韦世强, 陈秀芳, 徐现刚. 不同极性6H-SiC表面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电子结构的研究.
,
2011, 60(4): 047302.
doi: 10.7498/aps.60.047302
|
[13] |
潘洪哲, 徐明, 陈丽, 孙媛媛, 王永龙. 单层正三角锯齿型石墨烯量子点的电子结构和磁性.
,
2010, 59(9): 6443-6449.
doi: 10.7498/aps.59.6443
|
[14] |
濮春英, 刘廷禹, 刘长捷, 白晓明, 李春萍, 佘辉. 碘化铯晶体中电子型色心的电子结构研究.
,
2010, 59(1): 453-457.
doi: 10.7498/aps.59.453
|
[15] |
欧阳方平, 徐慧, 林峰. 双空位缺陷石墨纳米带的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研究.
,
2009, 58(6): 4132-4136.
doi: 10.7498/aps.58.4132
|
[16] |
胡海鑫, 张振华, 刘新海, 邱明, 丁开和. 石墨烯纳米带电子结构的紧束缚法研究.
,
2009, 58(10): 7156-7161.
doi: 10.7498/aps.58.7156
|
[17] |
欧阳方平, 王晓军, 张华, 肖金, 陈灵娜, 徐慧. 扶手椅型石墨纳米带的双空位缺陷效应研究.
,
2009, 58(8): 5640-5644.
doi: 10.7498/aps.58.5640
|
[18] |
欧阳方平, 王焕友, 李明君, 肖 金, 徐 慧. 单空位缺陷对石墨纳米带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的影响.
,
2008, 57(11): 7132-7138.
doi: 10.7498/aps.57.7132
|
[19] |
欧阳方平, 徐 慧, 魏 辰. Zigzag型石墨纳米带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8, 57(2): 1073-1077.
doi: 10.7498/aps.57.1073
|
[20] |
宋招权, 徐 慧, 李燕峰, 刘小良. 非对角无序和维数效应对低维无序系统电子结构的影响.
,
2005, 54(5): 2198-2201.
doi: 10.7498/aps.54.2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