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殷佳鹏, 刘圣广. 用单发电子束探测激光等离子体内电磁场演化实验研究.
,
2022, 71(1): 012901.
doi: 10.7498/aps.71.20211374
|
[2] |
赵毅, 李骏康, 郑泽杰. 硅/锗基场效应晶体管沟道中载流子散射机制研究进展.
,
2019, 68(16): 167301.
doi: 10.7498/aps.68.20191146
|
[3] |
彭海波, 刘枫飞, 张冰焘, 张晓阳, 孙梦利, 杜鑫, 王鹏, 袁伟, 王铁山, 王建伟. Xe离子束辐照硼硅酸盐玻璃和石英玻璃效应对比研究.
,
2018, 67(3): 038101.
doi: 10.7498/aps.67.20172117
|
[4] |
张文涛, 朱保华, 汪杰君, 熊显名, 黄雅琴. 沟道效应作用下中性原子在激光驻波场中的沉积特性研究.
,
2013, 62(24): 243201.
doi: 10.7498/aps.62.243201
|
[5] |
彭海波, 王铁山, 韩运成, 丁大杰, 徐 鹤, 程 锐, 赵永涛, 王瑜玉. 高电荷态离子与Si(110)晶面碰撞的沟道效应研究.
,
2008, 57(4): 2161-2164.
doi: 10.7498/aps.57.2161
|
[6] |
苏 东, 唐昌建, 刘濮鲲. 束-离子通道电磁模式的边界效应分析.
,
2007, 56(5): 2802-2807.
doi: 10.7498/aps.56.2802
|
[7] |
邵明珠, 罗诗裕. 正弦平方势与带电粒子沟道效应的能带结构.
,
2007, 56(6): 3407-3410.
doi: 10.7498/aps.56.3407
|
[8] |
吴 迪, 宫 野, 刘金远, 王晓钢, 刘 悦, 马腾才. 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靶材烧蚀效应二维数值研究.
,
2006, 55(1): 398-402.
doi: 10.7498/aps.55.398
|
[9] |
王 坤, 姚淑德, 侯利娜, 丁志博, 袁洪涛, 杜小龙, 薛其坤. 用卢瑟福背散射/沟道技术研究ZnO/Zn0.9Mg0.1O/ZnO异质结的弹性应变.
,
2006, 55(6): 2892-2896.
doi: 10.7498/aps.55.2892
|
[10] |
王 森, 俞国军, 巩金龙, 李勤涛, 朱德彰, 朱志远. 低能氩离子束对多孔铝阳极氧化膜表面的刻蚀效应研究.
,
2006, 55(3): 1517-1522.
doi: 10.7498/aps.55.1517
|
[11] |
罗诗裕, 谭永明, 邵明珠, 韦洛霞, 邓立虎. 沟道效应的运动阻尼与系统走向混沌的临界特征.
,
2004, 53(4): 1157-1161.
doi: 10.7498/aps.53.1157
|
[12] |
刘淑荣, 江伟林, 刘家瑞, 林荫浓. 用飞行时间法研究Si溅射离子簇质谱的结构效应.
,
1991, 40(5): 703-708.
doi: 10.7498/aps.40.703
|
[13] |
朱德彰, 潘浩昌, 曹建清, 朱福英, 陈国明, 陈国樑, 杨絜, 邹世昌. 用高分辨率沟道背散射谱仪研究硅的低能氮离子氮化.
,
1990, 39(8): 96-99.
doi: 10.7498/aps.39.96
|
[14] |
高文玉, 李宏成, 王瑞兰, 刘家瑞. Mo/Si体系的离子束混合机制研究.
,
1989, 38(5): 728-734.
doi: 10.7498/aps.38.728
|
[15] |
吴春武, 殷士端, 张敬平, 肖光明, 刘家瑞, 朱沛然. InGaAs/GaAs应变异质结中的反常离子沟道效应.
,
1989, 38(1): 83-90.
doi: 10.7498/aps.38.83
|
[16] |
刘家瑞, 章其初. 质子在α-LiIO3单晶中的沟道效应研究.
,
1987, 36(1): 54-59.
doi: 10.7498/aps.36.54
|
[17] |
罗诗裕, 邵明珠. 弯晶的沟道效应.
,
1986, 35(8): 1002-1009.
doi: 10.7498/aps.35.1002
|
[18] |
莫党, 卢因诚, 李旦晖, 刘尚合, 卢武星. 用椭圆偏光法研究硅中砷离子注入的损伤和退火效应.
,
1980, 29(9): 1214-1216.
doi: 10.7498/aps.29.1214
|
[19] |
李福利. 用负温度高能离子束的相对论多普勒效应实现从红外到X射线连续调谐激光器.
,
1980, 29(4): 429-438.
doi: 10.7498/aps.29.429
|
[20] |
张开义. 用M?ssbauer效应研究晶格振动.
,
1964, 20(5): 477-478.
doi: 10.7498/aps.20.4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