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永生, 阎峰云, 刘雪. 掺杂B, Cr, Mo, Ti, W, Zr后金刚石中正电子湮灭寿命计算.
,
2024, 73(1): 017802.
doi: 10.7498/aps.73.20231269
|
[2] |
邢雨菲, 任泽阳, 张金风, 苏凯, 丁森川, 何琦, 张进成, 张春福, 郝跃. 氢终端单晶金刚石反相器特性.
,
2022, 71(8): 088102.
doi: 10.7498/aps.71.20211447
|
[3] |
吴建冬, 程智, 叶翔宇, 李兆凯, 王鹏飞, 田长麟, 陈宏伟. 金刚石氮-空位色心单电子自旋的电场驱动相干控制研究.
,
2022, 0(0): .
doi: 10.7498/aps.71.20220410
|
[4] |
吴建冬, 程智, 叶翔宇, 李兆凯, 王鹏飞, 田长麟, 陈宏伟. 金刚石氮-空位色心单电子自旋的电场驱动相干控制.
,
2022, 71(11): 117601.
doi: 10.7498/aps.70.20220410
|
[5] |
陈隆, 陈成克, 李晓, 胡晓君. 氧化对单颗粒层纳米金刚石薄膜硅空位发光和微结构的影响.
,
2019, 68(16): 168101.
doi: 10.7498/aps.68.20190422
|
[6] |
王应, 李勇, 李宗宝. B,N协同掺杂金刚石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6, 65(8): 087101.
doi: 10.7498/aps.65.087101
|
[7] |
张秀芝, 王凯悦, 李志宏, 朱玉梅, 田玉明, 柴跃生. 氮对金刚石缺陷发光的影响.
,
2015, 64(24): 247802.
doi: 10.7498/aps.64.247802
|
[8] |
颜丙敏, 贾晓鹏, 秦杰明, 孙士帅, 周振翔, 房超, 马红安. 氮氢共掺杂金刚石中氢的典型红外特征峰的表征.
,
2014, 63(4): 048101.
doi: 10.7498/aps.63.048101
|
[9] |
林雪玲, 潘凤春. 氮掺杂的金刚石磁性研究.
,
2013, 62(16): 166102.
doi: 10.7498/aps.62.166102
|
[10] |
田玉明, 王凯悦, 李志宏, 朱玉梅, 柴跃生, 曾雨顺, 王强. 高能电子照射对金刚石中缺陷电荷状态的影响.
,
2013, 62(18): 188101.
doi: 10.7498/aps.62.188101
|
[11] |
王凯悦, 李志宏, 张博, 朱玉梅. 光致发光光谱研究金刚石光学中心的振动结构.
,
2012, 61(12): 127804.
doi: 10.7498/aps.61.127804
|
[12] |
王凯悦, 李志宏, 高凯, 朱玉梅. 电子辐照金刚石的光致发光研究.
,
2012, 61(9): 097803.
doi: 10.7498/aps.61.097803
|
[13] |
肖宏宇, 苏剑峰, 张永胜, 鲍志刚. 温度梯度法宝石级金刚石的合成及表征.
,
2012, 61(24): 248101.
doi: 10.7498/aps.61.248101
|
[14] |
秦杰明, 张莹, 曹建明, 田立飞. 纯铁触媒合成磨料级金刚石及表征.
,
2011, 60(5): 058102.
doi: 10.7498/aps.60.058102
|
[15] |
刘峰斌, 汪家道, 陈大融, 赵明, 何广平. 不同密度氢吸附金刚石(100)表面的微观结构.
,
2010, 59(9): 6556-6562.
doi: 10.7498/aps.59.6556
|
[16] |
李荣斌. 同质与异质外延掺杂CVD金刚石薄膜的结构与性能.
,
2009, 58(2): 1287-1292.
doi: 10.7498/aps.58.1287
|
[17] |
刘燕燕, E. Bauer-Grosse, 张庆瑜. 一氧化碳合成金刚石薄膜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2007, 56(11): 6572-6579.
doi: 10.7498/aps.56.6572
|
[18] |
胡建刚, 王震遐, 勇震中, 李勤涛, 朱志远. 40Ar+诱导无定形碳到金刚石纳米晶相变的研究.
,
2006, 55(12): 6538-6542.
doi: 10.7498/aps.55.6538
|
[19] |
胡晓君, 李荣斌, 沈荷生, 何贤昶, 邓 文, 罗里熊. 掺杂金刚石薄膜的缺陷研究.
,
2004, 53(6): 2014-2018.
doi: 10.7498/aps.53.2014
|
[20] |
李荣斌, 戴永兵, 胡晓君, 沈荷生, 何贤昶. 能量粒子轰击金刚石的计算机模拟.
,
2003, 52(12): 3135-3141.
doi: 10.7498/aps.52.3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