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明, 邓永和, 文大东, 田泽安, 赵鹤平, 彭平. 快凝Pd82Si18合金原子团簇的演化特性及遗传机制.
,
2020, 69(4): 046401.
doi: 10.7498/aps.69.20190970
|
[2] |
施俊如, 王心亮, 管勇, 阮军, 刘丹丹, 白杨, 杨帆, 张辉, 余凤翔, 范思晨, 张首刚. 一种精确测量原子喷泉冷原子团温度的方法.
,
2019, 68(19): 190601.
doi: 10.7498/aps.68.20190115
|
[3] |
阮文, 谢安东, 余晓光, 伍冬兰. NaBn(n=19)团簇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
,
2012, 61(4): 043102.
doi: 10.7498/aps.61.043102
|
[4] |
张春艳, 赵清, 傅立斌, 刘杰. 飞秒强激光场中氢原子团簇的各向异性膨胀.
,
2012, 61(14): 143601.
doi: 10.7498/aps.61.143601
|
[5] |
林民东, 朱娟娟, 王伟, 周邦新, 刘文庆, 徐刚. 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模拟钢中富Cu原子团簇的析出与嵌入原子势计算.
,
2010, 59(2): 1163-1168.
doi: 10.7498/aps.59.1163
|
[6] |
郑晓军, 张俊, 黄忠兵. 扩展哈伯德模型中原子团簇的结构和热力学性质研究.
,
2010, 59(6): 3897-3904.
doi: 10.7498/aps.59.3897
|
[7] |
刘立仁, 雷雪玲, 陈杭, 祝恒江. Bn(n=2—15)团簇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
,
2009, 58(8): 5355-5361.
doi: 10.7498/aps.58.5355
|
[8] |
林秋宝, 李仁全, 文玉华, 朱梓忠. Wn(n=3—27)原子团簇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2008, 57(1): 181-185.
doi: 10.7498/aps.57.181
|
[9] |
翟国庆, 张邦俊, 叶高翔. 具有排斥相互作用的原子团簇非平衡系统研究.
,
2005, 54(4): 1557-1563.
doi: 10.7498/aps.54.1557
|
[10] |
毛华平, 马美仲. Aun(n=2—9)团簇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特性.
,
2004, 53(6): 1766-1771.
doi: 10.7498/aps.53.1766
|
[11] |
朱频频, 刘建胜, 徐至展. Ar原子团簇与飞秒强激光相互作用产生的高能离子计算.
,
2004, 53(3): 803-807.
doi: 10.7498/aps.53.803
|
[12] |
刘玉真, 罗成林. 硅团簇的结构及生长模式——紧束缚分子动力学:Si11—Si32.
,
2004, 53(2): 592-595.
doi: 10.7498/aps.53.592
|
[13] |
王 坚, 王绍青. 硅团簇熔化行为的紧束缚分子动力学研究.
,
2003, 52(11): 2854-2858.
doi: 10.7498/aps.52.2854
|
[14] |
叶子燕, 张庆瑜. 低能Pt原子团簇沉积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2002, 51(12): 2798-2803.
doi: 10.7498/aps.51.2798
|
[15] |
丁长庚, 杨金龙, 李群祥. 钒团簇的几何和电子结构——从分子到体相性质的演化.
,
2001, 50(10): 1907-1913.
doi: 10.7498/aps.50.1907
|
[16] |
林景全, 张杰, 李英骏, 陈黎明, 吕铁铮, 滕浩. 原子团簇对飞秒激光的吸收.
,
2001, 50(3): 457-461.
doi: 10.7498/aps.50.457
|
[17] |
法伟, 罗成林. 硅团簇结构和碎片行为的紧束缚理论方法.
,
2000, 49(3): 430-434.
doi: 10.7498/aps.49.430
|
[18] |
欧阳敏, 侯士敏, 林 琳, 刘惟敏, 薛增泉, 吴全德, 夏宗矩, 邹英华. 埋藏于有机介质中金属原子团的结构研究(I).
,
1998, 47(5): 802-806.
doi: 10.7498/aps.47.802
|
[19] |
黎军, 仝晓民, 李家明. 钴原子团簇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
,
1995, 44(11): 1727-1733.
doi: 10.7498/aps.44.1727
|
[20] |
石双合, 王绪威, 陈金昌. 原子团Fe4B的电子结构.
,
1992, 41(6): 929-936.
doi: 10.7498/aps.41.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