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岩鑫, 王志辉, 管世军, 王勤霞, 张鹏飞, 李刚, 张天才. 基于微尺度光学偶极阱的一维单原子阵列的实验制备.
,
2024, 73(10): 103701.
doi: 10.7498/aps.73.20240135
|
[2] |
刘岩鑫, 王志辉, 管世军, 王勤霞, 张鹏飞, 李刚, 张天才. 光学阱中Λ增强型灰色黏团冷却辅助原子装载.
,
2024, 73(11): 113701.
doi: 10.7498/aps.73.20240182
|
[3] |
闫玮植, 范青, 杨鹏飞, 李刚, 张鹏飞, 张天才. 微光学腔内单原子的俘获及其耦合强度的精确调控.
,
2023, 72(11): 114202.
doi: 10.7498/aps.72.20222220
|
[4] |
陈涛, 颜波. 极性分子的激光冷却及囚禁技术.
,
2019, 68(4): 043701.
doi: 10.7498/aps.68.20181655
|
[5] |
储玉飞, 张远宪, 刘春, 普小云. 微流芯片中消逝波激励的荧光辐射特性研究.
,
2017, 66(10): 104208.
doi: 10.7498/aps.66.104208
|
[6] |
任瑞敏, 尹亚玲, 王志章, 郭超修, 印建平. 亚微米局域空心光束的产生及其在单原子囚禁与冷却中的应用理论研究.
,
2016, 65(11): 114101.
doi: 10.7498/aps.65.114101
|
[7] |
杨威, 孙大立, 周林, 王谨, 詹明生. 用于原子干涉仪实验的锂原子的塞曼减速与磁光囚禁.
,
2014, 63(15): 153701.
doi: 10.7498/aps.63.153701
|
[8] |
程存峰, 杨国民, 蒋蔚, 潘虎, 孙羽, 刘安雯, 成国胜, 胡水明. 激光冷却获得高亮度的亚稳态惰性气体原子束和原子阱.
,
2011, 60(10): 103701.
doi: 10.7498/aps.60.103701
|
[9] |
普小云, 白然, 向文丽, 杜飞, 江楠. 消逝波激励的双波段光纤回音壁模式激光辐射.
,
2009, 58(6): 3923-3928.
doi: 10.7498/aps.58.3923
|
[10] |
李晓林, 柯 敏, 颜 波, 唐九耀, 王育竹. 利用原子芯片上Z形磁阱囚禁中性87Rb原子.
,
2007, 56(11): 6367-6372.
doi: 10.7498/aps.56.6367
|
[11] |
沐仁旺, 纪宪明, 印建平. 一种实现冷原子(或冷分子)囚禁的可控制纵向光学双阱.
,
2006, 55(11): 5795-5802.
doi: 10.7498/aps.55.5795
|
[12] |
陆俊发, 纪宪明, 印建平. 实现冷原子或冷分子囚禁的可控制光学四阱.
,
2006, 55(4): 1740-1750.
doi: 10.7498/aps.55.1740
|
[13] |
沐仁旺, 李雅丽, 纪宪明, 印建平. 实现冷原子(冷分子)囚禁的可控制光学双阱的产生及其实验研究.
,
2006, 55(12): 6333-6341.
doi: 10.7498/aps.55.6333
|
[14] |
江开军, 李 可, 王 谨, 詹明生. Rb原子磁光阱中囚禁原子数目与实验参数的依赖关系.
,
2006, 55(1): 125-129.
doi: 10.7498/aps.55.125
|
[15] |
纪宪明, 陆俊法, 沐仁旺, 印建平. 采用Damman光栅实现冷原子或冷分子囚禁的光阱阵列.
,
2006, 55(7): 3396-3402.
doi: 10.7498/aps.55.3396
|
[16] |
倪 赟, 印建平. 采用四根单模光纤束实现消逝波原子(或分子)波导的理论分析.
,
2006, 55(1): 130-136.
doi: 10.7498/aps.55.130
|
[17] |
纪宪明, 沐仁旺, 印建平. 一种新颖的表面空心微光阱阵列.
,
2005, 54(11): 5109-5115.
doi: 10.7498/aps.54.5109
|
[18] |
印建平, 高伟建. 局域中空光束中原子的强度梯度冷却.
,
2004, 53(12): 4157-4162.
doi: 10.7498/aps.53.4157
|
[19] |
纪宪明, 印建平. 冷原子或冷分子囚禁的可控制光学双阱.
,
2004, 53(12): 4163-4172.
doi: 10.7498/aps.53.4163
|
[20] |
印建平, 高伟建, 刘南春, 王义遒. 全光学冷却与囚禁133Cs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可能性.
,
2001, 50(4): 660-666.
doi: 10.7498/aps.50.6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