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兴东, 张莹莹, 刘伍明. 光晶格中超冷原子系统的磁激发.
,
2019, 68(4): 043703.
doi: 10.7498/aps.68.20190153
|
[2] |
袁园, 芦小刚, 白金海, 李建军, 吴令安, 傅盘铭, 王如泉, 左战春. 多模1064nm光纤激光器实现一维远失谐光晶格.
,
2016, 65(4): 043701.
doi: 10.7498/aps.65.043701
|
[3] |
周琦, 陆俊发, 印建平. 可控双空心光束的理论方案及实验研究.
,
2015, 64(5): 053701.
doi: 10.7498/aps.64.053701
|
[4] |
刁文婷, 何军, 刘贝, 王杰英, 王军民. 利用蓝失谐激光诱导微型光学偶极阱中冷原子间的光助碰撞提高单原子制备概率.
,
2014, 63(2): 023701.
doi: 10.7498/aps.63.023701
|
[5] |
文瑞娟, 杜金锦, 李文芳, 李刚, 张天才. 内腔多原子直接俘获的强耦合腔量子力学系统的构建.
,
2014, 63(24): 244203.
doi: 10.7498/aps.63.244203
|
[6] |
秦帅锋, 郑公平, 马骁, 李海燕, 童晶晶, 杨博. 弱磁场下三阱光学超晶格中自旋为1的超冷原子特性研究.
,
2013, 62(11): 110304.
doi: 10.7498/aps.62.110304
|
[7] |
陆俊发, 周琦, 潘小青, 印建平. 可操控二种冷原子或冷分子样品的光学双阱新方案及其实验研究.
,
2013, 62(23): 233701.
doi: 10.7498/aps.62.233701
|
[8] |
徐志君, 刘夏吟. 光晶格中非相干超冷原子的密度关联效应.
,
2011, 60(12): 120305.
doi: 10.7498/aps.60.120305
|
[9] |
陆俊发, 周琦, 纪宪明, 印建平. 实现冷原子、冷分子光学囚禁的组合三光学势阱方案.
,
2011, 60(6): 063701.
doi: 10.7498/aps.60.063701
|
[10] |
张鹏飞, 李刚, 张玉驰, 杨榕灿, 郭龑强, 王军民, 张天才. 光致原子解吸附对冷原子磁光阱装载的动力学研究.
,
2010, 59(9): 6423-6429.
doi: 10.7498/aps.59.6423
|
[11] |
邱 英, 何 军, 王彦华, 王 婧, 张天才, 王军民. 三维光学晶格中铯原子的装载与冷却.
,
2008, 57(10): 6227-6232.
doi: 10.7498/aps.57.6227
|
[12] |
王彦华, 杨海菁, 张天才, 王军民. 用吸收法对铯原子磁光阱中冷原子数目的测量.
,
2006, 55(7): 3403-3407.
doi: 10.7498/aps.55.3403
|
[13] |
沐仁旺, 李雅丽, 纪宪明, 印建平. 实现冷原子(冷分子)囚禁的可控制光学双阱的产生及其实验研究.
,
2006, 55(12): 6333-6341.
doi: 10.7498/aps.55.6333
|
[14] |
钟永春, 朱少安, 汪河洲, 曾兆华, 陈用烈. 全息制作不同晶面取向光子晶体模板.
,
2006, 55(2): 688-691.
doi: 10.7498/aps.55.688
|
[15] |
陆俊发, 纪宪明, 印建平. 实现冷原子或冷分子囚禁的可控制光学四阱.
,
2006, 55(4): 1740-1750.
doi: 10.7498/aps.55.1740
|
[16] |
沐仁旺, 纪宪明, 印建平. 一种实现冷原子(或冷分子)囚禁的可控制纵向光学双阱.
,
2006, 55(11): 5795-5802.
doi: 10.7498/aps.55.5795
|
[17] |
纪宪明, 陆俊法, 沐仁旺, 印建平. 采用Damman光栅实现冷原子或冷分子囚禁的光阱阵列.
,
2006, 55(7): 3396-3402.
doi: 10.7498/aps.55.3396
|
[18] |
纪宪明, 印建平. 冷原子或冷分子囚禁的可控制光学双阱.
,
2004, 53(12): 4163-4172.
doi: 10.7498/aps.53.4163
|
[19] |
王霞, 许剑锋, 苏慧敏, 何拥军, 江绍基, 汪河洲, 曾兆华, 陈用烈. 亚微米结构的可见光聚合全息制作.
,
2002, 51(3): 527-531.
doi: 10.7498/aps.51.527
|
[20] |
苏慧敏, 郑锡光, 王霞, 许剑锋, 汪河洲. 计算机模拟偏振对激光全息的影响.
,
2002, 51(5): 1044-1048.
doi: 10.7498/aps.51.1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