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丁超, 李卫, 刘菊燕, 王琳琳, 蔡云, 潘沛锋. Sb,S共掺杂SnO2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分析.
,
2018, 67(21): 213102.
doi: 10.7498/aps.67.20181228
|
[2] |
冯秋菊, 潘德柱, 邢研, 石笑驰, 杨毓琪, 李芳, 李彤彤, 郭慧颖, 梁红伟. 图形化蓝宝石衬底上有序微米半球形SnO2的生长、结构和光学特性研究.
,
2017, 66(3): 038101.
doi: 10.7498/aps.66.038101
|
[3] |
邓伟胤, 朱瑞, 邓文基. 有限尺寸石墨烯的电子态.
,
2013, 62(8): 087301.
doi: 10.7498/aps.62.087301
|
[4] |
赵荣达, 朱景川, 刘勇, 来忠红. FeAl(B2) 合金La, Ac, Sc 和 Y 元素微合金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2, 61(13): 137102.
doi: 10.7498/aps.61.137102
|
[5] |
逯瑶, 王培吉, 张昌文, 冯现徉, 蒋雷, 张国莲. Fe, S共掺杂SnO2材料第一性原理分析.
,
2012, 61(2): 023101.
doi: 10.7498/aps.61.023101
|
[6] |
逯瑶, 王培吉, 张昌文, 冯现徉, 蒋雷, 张国莲. 第一性原理研究Fe掺杂SnO2材料的光电性质.
,
2011, 60(11): 113101.
doi: 10.7498/aps.60.113101
|
[7] |
于峰, 王培吉, 张昌文. Al掺杂SnO2 材料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
,
2011, 60(2): 023101.
doi: 10.7498/aps.60.023101
|
[8] |
余本海, 刘墨林, 陈东. 第一性原理研究Mg2 Si同质异相体的结构、电子结构和弹性性质.
,
2011, 60(8): 087105.
doi: 10.7498/aps.60.087105
|
[9] |
蒋雷, 王培吉, 张昌文, 冯现徉, 逯瑶, 张国莲. 超晶格SnO2掺Cr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研究.
,
2011, 60(9): 093101.
doi: 10.7498/aps.60.093101
|
[10] |
逯瑶, 王培吉, 张昌文, 蒋雷, 张国莲, 宋朋. 第一性原理研究In,N共掺杂SnO2材料的光电性质.
,
2011, 60(6): 063103.
doi: 10.7498/aps.60.063103
|
[11] |
谭兴毅, 金克新, 陈长乐, 周超超. YFe2B2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2010, 59(5): 3414-3417.
doi: 10.7498/aps.59.3414
|
[12] |
刘建军. 掺Ga对ZnO电子态密度和光学性质的影响.
,
2010, 59(9): 6466-6472.
doi: 10.7498/aps.59.6466
|
[13] |
于峰, 王培吉, 张昌文. N掺杂SnO2材料光电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0, 59(10): 7285-7290.
doi: 10.7498/aps.59.7285
|
[14] |
贾曦, 刘爱萍, 刘洋溢, 唐为华, 王君伟. SnO2微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生长机理研究.
,
2009, 58(4): 2572-2577.
doi: 10.7498/aps.58.2572
|
[15] |
丁才蓉, 王 冰, 杨国伟, 汪河洲. 催化剂对热蒸发法生长SnO2纳米晶体质量的影响及其发光光谱研究.
,
2007, 56(3): 1775-1778.
doi: 10.7498/aps.56.1775
|
[16] |
杜 娟, 季振国. Ⅲ族元素掺杂对SnO2电子结构及电学性能的影响.
,
2007, 56(4): 2388-2392.
doi: 10.7498/aps.56.2388
|
[17] |
陈 丽, 李 华. 新型超导材料MgCNi3的电子结构与超导电性研究.
,
2004, 53(3): 922-926.
doi: 10.7498/aps.53.922
|
[18] |
陈丽, 李华, 董建敏, 潘凤春, 梅良模. 原子簇La8-xBaxCuO6的原子磁矩和自旋极化的电子结构研究.
,
2004, 53(1): 254-259.
doi: 10.7498/aps.53.254
|
[19] |
季振国, 何振杰, 宋永梁. p型导电掺In的SnO2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
2004, 53(12): 4330-4333.
doi: 10.7498/aps.53.4330
|
[20] |
柴永泉, 靳常青, 刘邦贵. 类MgB2硼化物晶体电子结构比较研究.
,
2003, 52(11): 2883-2889.
doi: 10.7498/aps.52.28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