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雨森, 王林, 苟德梽, 唐正明. 等离子体-光子晶体阵列结构波导模型的电磁特性研究.
,
2024, 73(24): .
doi: 10.7498/aps.73.20241300
|
[2] |
马昊军, 王国林, 罗杰, 刘丽萍, 潘德贤, 张军, 邢英丽, 唐飞. S-Ka频段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传输特性的实验研究.
,
2018, 67(2): 025201.
doi: 10.7498/aps.67.20170845
|
[3] |
李文秋, 王刚, 苏小保. 非磁化冷等离子体柱中的模式辐射特性分析.
,
2017, 66(5): 055201.
doi: 10.7498/aps.66.055201
|
[4] |
刘永强, 孔令宝, 杜朝海, 刘濮鲲. 基于类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矩形金属光栅色散特性的研究.
,
2015, 64(17): 174102.
doi: 10.7498/aps.64.174102
|
[5] |
王兵, 文光俊, 王文祥. 同轴交错圆盘加载波导慢波结构高频特性的研究.
,
2014, 63(22): 224101.
doi: 10.7498/aps.63.224101
|
[6] |
陈文波, 龚学余, 路兴强, 冯军, 廖湘柏, 黄国玉, 邓贤君. 基于动理论模型的一维等离子体电磁波传输特性分析.
,
2014, 63(21): 214101.
doi: 10.7498/aps.63.214101
|
[7] |
何昉明, 罗积润, 朱敏, 郭炜. Chodorow型耦合腔慢波结构色散特性和耦合阻抗理论分析.
,
2013, 62(17): 174101.
doi: 10.7498/aps.62.174101
|
[8] |
郑灵, 赵青, 刘述章, 邢晓俊. 太赫兹波在非磁化等离子体中的传输特性研究.
,
2012, 61(24): 245202.
doi: 10.7498/aps.61.245202
|
[9] |
刘青伦, 王自成, 刘濮鲲, 董芳. 基于场匹配法的双排矩形栅慢波结构高频特性研究.
,
2012, 61(24): 244102.
doi: 10.7498/aps.61.244102
|
[10] |
郑灵, 赵青, 罗先刚, 马平, 刘述章, 黄成, 邢晓俊, 张春艳, 陈旭霖. 等离子体中电磁波传输特性理论与实验研究.
,
2012, 61(15): 155203.
doi: 10.7498/aps.61.155203
|
[11] |
史宗君, 杨梓强, 侯钧, 兰峰, 梁正. 金属柱平板慢波系统高频特性研究.
,
2011, 60(4): 046803.
doi: 10.7498/aps.60.046803
|
[12] |
杜宏亮, 何立明, 兰宇丹, 王峰. 约化场强对氮-氧混合气放电等离子体演化特性的影响.
,
2011, 60(11): 115201.
doi: 10.7498/aps.60.115201
|
[13] |
章海锋, 刘少斌, 孔祥鲲. TM模式下二维非磁化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的禁带调制特性分析.
,
2011, 60(5): 055209.
doi: 10.7498/aps.60.055209
|
[14] |
章海锋, 刘少斌, 孔祥鲲. 横磁模式下二维非磁化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的线缺陷特性研究.
,
2011, 60(2): 025215.
doi: 10.7498/aps.60.025215
|
[15] |
马春光, 赵青, 罗先刚, 何果, 郑灵, 刘建卫. 毫米波在等离子体中的衰减特性研究.
,
2011, 60(5): 055201.
doi: 10.7498/aps.60.055201
|
[16] |
路志刚, 魏彦玉, 宫玉彬, 吴周淼, 王文祥. 具有任意槽的矩形波导栅慢波结构高频特性的研究.
,
2007, 56(6): 3318-3323.
doi: 10.7498/aps.56.3318
|
[17] |
张 勇, 莫元龙, 徐锐敏, 延 波, 谢小强. 等离子体填充盘荷波导高频特性分析.
,
2005, 54(11): 5239-5245.
doi: 10.7498/aps.54.5239
|
[18] |
岳玲娜, 王文祥, 魏彦玉, 宫玉彬. 同轴任意槽形周期圆波导慢波结构色散特性的研究.
,
2005, 54(9): 4223-4228.
doi: 10.7498/aps.54.4223
|
[19] |
谢鸿全, 刘濮鲲, 李承跃, 鄢 扬, 刘盛纲. 等离子体填充波纹波导中低频模式特性分析.
,
2004, 53(9): 3114-3118.
doi: 10.7498/aps.53.3114
|
[20] |
谢鸿全, 李承跃, 鄢 扬, 刘盛纲. 等离子体加载螺旋线行波管特性研究.
,
2003, 52(4): 914-919.
doi: 10.7498/aps.52.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