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智慧, 刘逍娜, 何军, 刘瑶, 苏楠, 蔡婷, 杜艺杰, 王杰英, 裴栋梁, 王军民. 里德伯原子幻零波长.
,
2024, 73(13): 130701.
doi: 10.7498/aps.73.20240397
|
[2] |
韩小萱, 孙光祖, 郝丽萍, 白素英, 焦月春. 基于里德伯原子Stark效应射频电场测量灵敏度研究.
,
2024, 73(9): 093202.
doi: 10.7498/aps.73.20240162
|
[3] |
刘瑶, 何军, 苏楠, 蔡婷, 刘智慧, 刁文婷, 王军民. 用于铯原子里德伯态激发的509 nm波长脉冲激光系统.
,
2023, 72(6): 060303.
doi: 10.7498/aps.72.20222286
|
[4] |
沈星晨, 刘洋, 陈淇, 吕航, 徐海峰. 超快强激光场中原子分子的里德伯态激发.
,
2022, 71(23): 233202.
doi: 10.7498/aps.71.20221258
|
[5] |
计彦强, 王洁, 刘颖莉, 张大伟, 肖瑞杰, 董莉, 修晓明. 基于里德伯超级原子快速制备三粒子单重态.
,
2021, 70(12): 120301.
doi: 10.7498/aps.70.20201841
|
[6] |
高小苹, 梁景睿, 刘堂昆, 李宏, 刘继兵. 巨梯型四能级里德伯原子系统透射光谱性质的调控.
,
2021, 70(11): 113201.
doi: 10.7498/aps.70.20202077
|
[7] |
裴栋梁, 何军, 王杰英, 王家超, 王军民. 铯原子里德伯态精细结构测量.
,
2017, 66(19): 193701.
doi: 10.7498/aps.66.193701
|
[8] |
董慧杰, 王新宇, 李昌勇, 贾锁堂. 镓原子的Stark能级结构.
,
2015, 64(9): 093201.
doi: 10.7498/aps.64.093201
|
[9] |
蒋利娟, 张现周, 马欢强, 贾光瑞, 张永慧, 夏立华. 啁啾微波场中里德伯钠原子高激发态的布居跃迁.
,
2012, 61(4): 043101.
doi: 10.7498/aps.61.043101
|
[10] |
李昌勇, 张临杰, 赵建明, 贾锁堂. 铯原子里德堡态Stark能量及电偶极矩的测量和理论计算.
,
2012, 61(16): 163202.
doi: 10.7498/aps.61.163202
|
[11] |
孙 江, 左战春, 郭庆林, 王英龙, 怀素芳, 王 颖, 傅盘铭. 应用双光子共振非简并四波混频测量Ba原子里德伯态.
,
2006, 55(1): 221-225.
doi: 10.7498/aps.55.221
|
[12] |
戴长建, 舒晓武, 郦菁, 张森, 方达渭. Yb原子里德伯态及价态的场电离阈.
,
1995, 44(5): 678-684.
doi: 10.7498/aps.44.678
|
[13] |
丁广良, 刘炳模, 王嘉珉, 龚顺生. Cs原子里德伯态Stark能级场电离阈值与|ml|关系的测定.
,
1994, 43(11): 1754-1758.
doi: 10.7498/aps.43.1754
|
[14] |
郦菁, 徐云飞, 王云仙, 张森. Sr原子里德伯态的|ml|相关场电离阈.
,
1993, 42(2): 231-236.
doi: 10.7498/aps.42.231
|
[15] |
孙飚, 李家明. 分子里德伯态的电子能级结构——一些小分子及分子离子的里德伯能级结构.
,
1993, 42(1): 25-31.
doi: 10.7498/aps.42.25
|
[16] |
孙飚, 李家明. 以Si为联合原子的分子系列双原子分子的里德伯能级结构.
,
1992, 41(6): 873-880.
doi: 10.7498/aps.41.873
|
[17] |
杨焕旺, 刘磊, 李家明. 以Ne原子为联合原子的系列分子里德伯能级结构.
,
1992, 41(1): 10-17.
doi: 10.7498/aps.41.10
|
[18] |
刘鸿, 陈暧球, 李白文. Rb原子里德伯态的l混合跃迁截面及标度律.
,
1991, 40(12): 1909-1914.
doi: 10.7498/aps.40.1909
|
[19] |
张森, 邱济真, 王刚. 静电场中Ca原子里德堡态的能级结构.
,
1989, 38(3): 481-486.
doi: 10.7498/aps.38.481
|
[20] |
李白文;陈暖球;张学荣;张承修. Na原子高里德伯态的波函数和振子强度.
,
1987, 36(8): 998-1003.
doi: 10.7498/aps.36.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