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中祥, 王淑亚, 黄自强, 王晨, 穆清. 原子级控制的约瑟夫森结中Al2O3势垒层制备工艺.
,
2022, 71(21): 218102.
doi: 10.7498/aps.71.20220820
|
[2] |
金冬月, 曹路明, 王佑, 贾晓雪, 潘永安, 周钰鑫, 雷鑫, 刘圆圆, 杨滢齐, 张万荣. 基于工艺偏差的自旋转移矩辅助压控磁各向异性磁隧道结电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
2022, 71(10): 107501.
doi: 10.7498/aps.71.20211700
|
[3] |
金冬月, 陈虎, 王佑, 张万荣, 那伟聪, 郭斌, 吴玲, 杨绍萌, 孙晟. 基于工艺偏差的电压调控磁各向异性磁隧道结电学模型及其在读写电路中的应用.
,
2020, 69(19): 198502.
doi: 10.7498/aps.69.20200228
|
[4] |
张耿鸿, 朱佳, 姜格蕾, 王彪, 郑跃. 压缩应变载荷下氮化镓隧道结微观压电特性及其巨压电电阻效应.
,
2016, 65(10): 107701.
doi: 10.7498/aps.65.107701
|
[5] |
王松, 王星云, 周章渝, 杨发顺, 杨健, 傅兴华. 硼膜制备工艺、微观结构及其在硼化镁超导约瑟夫森结中的应用.
,
2016, 65(1): 017401.
doi: 10.7498/aps.65.017401
|
[6] |
刘德, 张红梅, 贾秀敏. 对称抛物势阱磁性隧道结中的自旋输运及磁电阻效应.
,
2011, 60(1): 017506.
doi: 10.7498/aps.60.017506
|
[7] |
张立森, 蔡理, 冯朝文. 约瑟夫森结中周期解及其稳定性的解析分析.
,
2011, 60(3): 030308.
doi: 10.7498/aps.60.030308
|
[8] |
杨 军, 武文远, 龚艳春. 磁性隧道结中的量子相干输运研究.
,
2008, 57(1): 448-452.
doi: 10.7498/aps.57.448
|
[9] |
周铁戈, 宋凤斌, 左 涛, 顾 静, 夏侯海, 胡雅婷, 赵新杰, 方 兰, 阎少林. 本征约瑟夫森结阵列的PSpice模型及混沌行为研究.
,
2007, 56(11): 6307-6314.
doi: 10.7498/aps.56.6307
|
[10] |
匡登峰, 刘庆纲, 胡小唐, 胡留长, 郭维廉. 纳米隧道结的制备和特性研究.
,
2006, 55(1): 80-83.
doi: 10.7498/aps.55.80
|
[11] |
王利光, 李 勇, 郁鼎文, 王 军. 四端纳米分子桥的量子传输特征.
,
2005, 54(1): 233-236.
doi: 10.7498/aps.54.233
|
[12] |
曾中明, 韩秀峰, 杜关祥, 詹文山, 王 勇, 张 泽. 双势垒磁性隧道结的磁电阻效应及其在自旋晶体管中的应用.
,
2005, 54(7): 3351-3356.
doi: 10.7498/aps.54.3351
|
[13] |
李飞飞, 张谢群, 杜关祥, 王天兴, 曾中明, 魏红祥, 韩秀峰. 高磁电阻磁性隧道结的几种微制备方法研究.
,
2005, 54(8): 3831-3838.
doi: 10.7498/aps.54.3831
|
[14] |
王海燕, 李新建. 硅纳米孔柱阵列及其四氧化三铁复合薄膜的湿敏电容特性研究.
,
2005, 54(5): 2220-2225.
doi: 10.7498/aps.54.2220
|
[15] |
刘必荣, H.MANTLE. 约瑟夫森结AlOx-Al隧道势垒的实验研究.
,
1997, 46(1): 22-27.
doi: 10.7498/aps.46.22
|
[16] |
濮焕顺, 钟元元, 蒋建华, 庄杰佳. 利用超导结的直流约瑟夫逊效应探测β粒子的初步实验结果.
,
1985, 34(7): 941-945.
doi: 10.7498/aps.34.941
|
[17] |
张裕恒, 沈秀玲. 小尺寸约瑟夫逊结的自场效应.
,
1985, 34(5): 700-705.
doi: 10.7498/aps.34.700
|
[18] |
姚希贤. 关于电阻分路约瑟夫森结的解析解.
,
1978, 27(5): 559-568.
doi: 10.7498/aps.27.559
|
[19] |
刘福绥, 吴杭生. 结电阻对微波和约瑟夫逊隧道结耦合的影响.
,
1978, 27(3): 353-355.
doi: 10.7498/aps.27.353
|
[20] |
刘东, 曹淑兰, 桑亚男, 王慧芝, 刘福绥, 万玉珍. 约瑟夫森隧道结微波感应效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
1976, 25(2): 97-104.
doi: 10.7498/aps.25.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