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贾晓芳, 侯清玉, 赵春旺. 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钼掺杂浓度对ZnO物性的影响.
,
2017, 66(6): 067401.
doi: 10.7498/aps.66.067401
|
[2] |
侯清玉, 李勇, 赵春旺. Al掺杂和空位对ZnO磁性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7, 66(6): 067202.
doi: 10.7498/aps.66.067202
|
[3] |
曲灵丰, 侯清玉, 许镇潮, 赵春旺. Ti掺杂ZnO光电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6, 65(15): 157201.
doi: 10.7498/aps.65.157201
|
[4] |
邓胜华, 姜志林. F, Na共掺杂p型ZnO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4, 63(7): 077101.
doi: 10.7498/aps.63.077101
|
[5] |
何静芳, 郑树凯, 周鹏力, 史茹倩, 闫小兵. Cu-Co共掺杂ZnO光电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2014, 63(4): 046301.
doi: 10.7498/aps.63.046301
|
[6] |
陈立晶, 李维学, 戴剑锋, 王青. Mn-N共掺p型ZnO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2014, 63(19): 196101.
doi: 10.7498/aps.63.196101
|
[7] |
李泓霖, 张仲, 吕英波, 黄金昭, 张英, 刘如喜. 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掺杂ZnO结构的光电性质.
,
2013, 62(4): 047101.
doi: 10.7498/aps.62.047101
|
[8] |
令狐佳珺, 梁工英. In掺杂ZnTe发光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2013, 62(10): 103102.
doi: 10.7498/aps.62.103102
|
[9] |
李万俊, 方亮, 秦国平, 阮海波, 孔春阳, 郑继, 卞萍, 徐庆, 吴芳. Ag-N共掺p型ZnO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3, 62(16): 167701.
doi: 10.7498/aps.62.167701
|
[10] |
胡小颖, 田宏伟, 宋立军, 朱品文, 乔靓. Li-N, Li-2N共掺p型ZnO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2, 61(4): 047102.
doi: 10.7498/aps.61.047102
|
[11] |
姚光锐, 范广涵, 郑树文, 马佳洪, 陈峻, 章勇, 李述体, 宿世臣, 张涛. 第一性原理研究Te-N共掺p型ZnO.
,
2012, 61(17): 176105.
doi: 10.7498/aps.61.176105
|
[12] |
侯清玉, 赵春旺, 李继军, 王钢. Al高掺杂浓度对ZnO导电性能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1, 60(4): 047104.
doi: 10.7498/aps.60.047104
|
[13] |
肖振林, 史力斌. 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Ni掺杂ZnO铁磁性起源.
,
2011, 60(2): 027502.
doi: 10.7498/aps.60.027502
|
[14] |
李琦, 范广涵, 熊伟平, 章勇. ZnO 极性表面及其N原子吸附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0, 59(6): 4170-4177.
doi: 10.7498/aps.59.4170
|
[15] |
袁娣, 黄多辉, 罗华峰, 王藩侯. Li, N双受主共掺杂实现p型ZnO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0, 59(9): 6457-6465.
doi: 10.7498/aps.59.6457
|
[16] |
黄云霞, 曹全喜, 李智敏, 李桂芳, 王毓鹏, 卫云鸽. Al掺杂ZnO粉体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及微波介电性质.
,
2009, 58(11): 8002-8007.
doi: 10.7498/aps.58.8002
|
[17] |
赵慧芳, 曹全喜, 李建涛. N,Ga共掺杂实现p型ZnO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8, 57(9): 5828-5832.
doi: 10.7498/aps.57.5828
|
[18] |
陈 琨, 范广涵, 章 勇. Mn掺杂ZnO光学特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2008, 57(2): 1054-1060.
doi: 10.7498/aps.57.1054
|
[19] |
彭丽萍, 徐 凌, 尹建武. N掺杂锐钛矿TiO2光学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7, 56(3): 1585-1589.
doi: 10.7498/aps.56.1585
|
[20] |
赵文杰, 杨 致, 闫玉丽, 雷雪玲, 葛桂贤, 王清林, 罗有华.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GenFe(n=1—8)团簇的基态结构及其磁性.
,
2007, 56(5): 2596-2602.
doi: 10.7498/aps.56.25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