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华锋, 张兴宇, 王仁杰. 部分相干多离轴涡旋矢量光束的传输特性.
,
2024, 73(3): 034201.
doi: 10.7498/aps.73.20231484
|
[2] |
王勤霞, 王志辉, 刘岩鑫, 管世军, 何军, 张鹏飞, 李刚, 张天才. 腔增强热里德伯原子光谱.
,
2023, 72(8): 087801.
doi: 10.7498/aps.72.20230039
|
[3] |
钟哲强, 张翔, 张彬, 袁孝. 大气湍流和热晕综合效应下旋转光束的传输特性.
,
2023, 72(6): 064204.
doi: 10.7498/aps.72.20221597
|
[4] |
陈康, 马志远, 张明明, 窦健泰, 胡友友. 部分相干幂指数相位涡旋光束的传输特性研究.
,
2022, 71(1): 014203.
doi: 10.7498/aps.71.20211411
|
[5] |
陈康, 马志远, 张明明, 窦健泰, 胡友友. 部分相干幂指数相位涡旋光束的传输特性研究*.
,
2021, (): .
doi: 10.7498/aps.70.20211411
|
[6] |
于长秋, 马世昌, 陈志远, 项晨晨, 李海, 周铁军. 结构改进的厘米尺寸谐振腔的磁场传感特性.
,
2021, 70(16): 160701.
doi: 10.7498/aps.70.20210247
|
[7] |
王雅君, 王俊萍, 张文慧, 李瑞鑫, 田龙, 郑耀辉. 光学谐振腔的传输特性.
,
2021, 70(20): 204202.
doi: 10.7498/aps.70.20210234
|
[8] |
祁云平, 张雪伟, 周培阳, 胡兵兵, 王向贤. 基于十字连通形环形谐振腔金属-介质-金属波导的折射率传感器和滤波器.
,
2018, 67(19): 197301.
doi: 10.7498/aps.67.20180758
|
[9] |
王飞, 余佳益, 刘显龙, 蔡阳健. 部分相干光束经过湍流大气传输研究进展.
,
2018, 67(18): 184203.
doi: 10.7498/aps.67.20180877
|
[10] |
侯鹏程, 钟哲强, 文萍, 张彬. 激光间接驱动球形腔新型光路排布方案.
,
2016, 65(2): 024202.
doi: 10.7498/aps.65.024202
|
[11] |
周巧巧, 施建珍, 纪宪明, 印建平. 用弧形波晶片产生矢量光束及其强聚焦的特性研究.
,
2015, 64(5): 053702.
doi: 10.7498/aps.64.053702
|
[12] |
郭泽彬, 唐军, 刘俊, 王明焕, 商成龙, 雷龙海, 薛晨阳, 张文栋, 闫树斌. 锥形光纤激发盘腔光学模式互易性研究.
,
2014, 63(22): 227802.
doi: 10.7498/aps.63.227802
|
[13] |
刘兰琴, 张颖, 耿远超, 王文义, 朱启华, 景峰, 魏晓峰, 黄晚晴. 小宽带光谱色散匀滑光束传输特性研究.
,
2014, 63(16): 164201.
doi: 10.7498/aps.63.164201
|
[14] |
周建华, 李栋华, 曾阳素, 朱鸿鹏. 梯度负折射率介质中高斯光束传输特性的研究.
,
2014, 63(10): 104205.
doi: 10.7498/aps.63.104205
|
[15] |
陆世专, 游开明, 陈列尊, 王友文, 杨辉, 戴志平. 被圆相位片衍射的空心高斯光束的远场矢量结构特征.
,
2012, 61(23): 234201.
doi: 10.7498/aps.61.234201
|
[16] |
王豆豆, 王丽莉. 新型光学聚合物——Topas环烯烃共聚物微结构光纤的设计及特性分析.
,
2010, 59(5): 3255-3259.
doi: 10.7498/aps.59.3255
|
[17] |
黄朝军, 刘亚锋, 龙姝明, 孙彦清, 吴振森. 烟尘中电磁波传输特性的Monte Carlo模拟.
,
2009, 58(4): 2397-2404.
doi: 10.7498/aps.58.2397
|
[18] |
王 涛, 蒲继雄. 部分相干空心光束在湍流介质中的传输特性.
,
2007, 56(11): 6754-6759.
doi: 10.7498/aps.56.6754
|
[19] |
季小玲, 汤明玥. 一维线阵离轴高斯光束通过湍流大气的传输特性.
,
2006, 55(9): 4968-4973.
doi: 10.7498/aps.55.4968
|
[20] |
王喜庆, 吕百达. 贝塞耳函数调制的高斯光束通过有光阑ABCD光学系统的传输.
,
2001, 50(4): 682-685.
doi: 10.7498/aps.50.6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