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叶凤娇, 张鹏, 张红强, 况鹏, 于润升, 王宝义, 曹兴忠. 正电子湮没符合多普勒展宽技术的材料学研究进展.
,
2024, 73(7): 077801.
doi: 10.7498/aps.73.20231487
|
[2] |
贺玮迪, 张培源, 刘翔, 田雪芬, 付馨葛, 邓爱红. 用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H/He中性束辐照钨钾合金中缺陷的演化.
,
2021, 70(16): 167803.
doi: 10.7498/aps.70.20210438
|
[3] |
张培源, 邓爱红, 田雪芬, 唐军. 利用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钾掺杂钨合金中的缺陷.
,
2020, 69(9): 096103.
doi: 10.7498/aps.69.20191792
|
[4] |
朱特, 曹兴忠. 正电子湮没谱学在金属材料氢/氦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
2020, 69(17): 177801.
doi: 10.7498/aps.69.20200724
|
[5] |
胡远超, 曹兴忠, 李玉晓, 张鹏, 靳硕学, 卢二阳, 于润升, 魏龙, 王宝义. 慢正电子束流技术在金属/合金微观缺陷研究中的应用.
,
2015, 64(24): 247804.
doi: 10.7498/aps.64.247804
|
[6] |
黄世娟, 张文帅, 刘建党, 张杰, 李骏, 叶邦角. 完美晶体中正电子体寿命计算的几种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
2014, 63(21): 217804.
doi: 10.7498/aps.63.217804
|
[7] |
朱正和, 付依备. 分子XH(X=O, S, Se和 Te)中的正电子能级与正电子原子.
,
2011, 60(4): 040302.
doi: 10.7498/aps.60.040302
|
[8] |
张杰, 陈祥磊, 郝颖萍, 叶邦角, 杜淮江. 闪锌矿结构晶体的正电子体寿命计算.
,
2010, 59(8): 5828-5832.
doi: 10.7498/aps.59.5828
|
[9] |
周凯, 李辉, 王柱. 正电子湮没谱和光致发光谱研究掺锌GaSb质子辐照缺陷.
,
2010, 59(7): 5116-5121.
doi: 10.7498/aps.59.5116
|
[10] |
郝颖萍, 陈祥磊, 成斌, 孔伟, 许红霞, 杜淮江, 叶邦角. SmFeAsO材料的正电子寿命研究.
,
2010, 59(4): 2789-2794.
doi: 10.7498/aps.59.2789
|
[11] |
陈志权, 河裾厚男. He离子注入ZnO中缺陷形成的慢正电子束研究.
,
2006, 55(8): 4353-4357.
doi: 10.7498/aps.55.4353
|
[12] |
何元金, 马兴坤, 桂治轮, 李龙土. 用正电子湮没研究钙钛矿结构压电陶瓷中的点缺陷.
,
1998, 47(1): 146-153.
doi: 10.7498/aps.47.146
|
[13] |
李丽君, 王作新, 吴锦雷. Hg1-xCdxTe晶体缺陷的正电子湮没寿命.
,
1998, 47(5): 844-850.
doi: 10.7498/aps.47.844
|
[14] |
刘峰奇, 刘军政, 曹世勋, 程国生, 张金仓. YBa2Cu3O7-δ超导体氧缺陷的正电子寿命谱.
,
1995, 44(6): 929-935.
doi: 10.7498/aps.44.929
|
[15] |
彭栋梁, 王天民, 童志深. 形变充氢多晶纯钴中缺陷的正电子湮没研究.
,
1992, 41(7): 1106-1110.
doi: 10.7498/aps.41.1106
|
[16] |
王志超, 滕敏康, 刘吟春. 用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a-Si:H/a-SiNx:H多层膜中的界面缺陷.
,
1991, 40(12): 1973-1979.
doi: 10.7498/aps.40.1973
|
[17] |
吴奕初, 田中卓, 常香荣, 肖纪美. 应用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多晶形变镍中氢和缺陷的互作用.
,
1991, 40(11): 1883-1887.
doi: 10.7498/aps.40.1883
|
[18] |
. 用正电子湮没寿命谱研究凝聚态甲烷的温度关系.
,
1990, 39(7): 106-111.
doi: 10.7498/aps.39.106
|
[19] |
王天民, 下斗米道夫, 堂山昌男. 用正电子湮没研究NiAl中的晶体缺陷.
,
1986, 35(6): 704-708.
doi: 10.7498/aps.35.704
|
[20] |
王淑英, 季国坤, 侯耀永, 李理. 用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纯镍多晶体疲劳过程中的晶体缺陷.
,
1985, 34(12): 1627-1633.
doi: 10.7498/aps.34.1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