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戈迪, 赵国鹏, 祁月盈, 陈晨, 高俊文, 侯红生. 等离子体环境中相对论效应对类氢离子光电离过程的影响.
,
2024, 73(8): 083201.
doi: 10.7498/aps.73.20240016
|
[2] |
周旭, 王川, 胡荣豪, 陶治豪, 邓小良, 梁亦寒, 李晓亚, 吕蒙, 祝文军. 中高Z元素原子、离子的电子碰撞电离与激发截面快速计算方法.
,
2024, 73(10): 103104.
doi: 10.7498/aps.73.20240213
|
[3] |
邵林, 黄忠魁, 汶伟强, 汪书兴, 黄厚科, 马万路, 刘畅, 汪寒冰, 陈冬阳, 刘鑫, 周晓鹏, 赵冬梅, 张少锋, 朱林繁, 马新文. 重离子储存环CSRe上类钠Kr25+离子的双电子复合精密谱学实验研究.
,
2024, 73(12): 123402.
doi: 10.7498/aps.73.20240211
|
[4] |
梁昌慧, 张小安, 李耀宗, 赵永涛, 周贤明, 王兴, 梅策香, 肖国青. 不同离子激发Au靶的多电离效应.
,
2018, 67(24): 243201.
doi: 10.7498/aps.67.20181642
|
[5] |
韩波, 王菲鹿, 梁贵云, 赵刚. 实验室光致电离等离子体中激发过程的研究.
,
2016, 65(11): 110503.
doi: 10.7498/aps.65.110503
|
[6] |
陈俊, 於亚飞, 张智明. 利用信息流方法优化多激发自旋链中的量子态传输.
,
2015, 64(16): 160305.
doi: 10.7498/aps.64.160305
|
[7] |
杨宁选, 蒋军, 颉录有, 董晨钟. 高离化态类氖离子的电子碰撞激发特性研究.
,
2010, 59(2): 918-924.
doi: 10.7498/aps.59.918
|
[8] |
李传莹, 刘晓菊, 孟广为, 王建国. 类钠Ni17+离子双电子复合过程理论研究.
,
2010, 59(9): 6044-6051.
doi: 10.7498/aps.59.6044
|
[9] |
朱婧晶, 苟秉聪. 类氦离子高双激发态电子关联效应的研究.
,
2009, 58(8): 5285-5290.
doi: 10.7498/aps.58.5285
|
[10] |
胡宏伟, 董晨钟, 师应龙. 单、双洞态镁离子的退激发及末电离态离子分布的研究.
,
2007, 56(7): 3887-3892.
doi: 10.7498/aps.56.3887
|
[11] |
胡宏伟, 董晨钟. 洞态氩离子的退激发及末电离态离子分布的理论研究.
,
2006, 55(12): 6326-6332.
doi: 10.7498/aps.55.6326
|
[12] |
齐静波, 陈重阳, 王炎森. 类钠离子的电子碰撞电离截面.
,
2001, 50(8): 1475-1480.
doi: 10.7498/aps.50.1475
|
[13] |
方泉玉, 蔡蔚, 沈智军, 李萍, 邹宇, 徐元光, 陈国新. 电子与高荷电离子碰撞激发的扭曲波截面.
,
1995, 44(3): 383-395.
doi: 10.7498/aps.44.383
|
[14] |
黄文忠, 张覃鑫, 何绍堂, 谷渝秋, 尤永录, 江文勉. 利用类铜离子谱线诊断银等离子体电子密度.
,
1995, 44(11): 1783-1787.
doi: 10.7498/aps.44.1783
|
[15] |
滕华国, 沈百飞, 张文琦, 徐至展. 组态相互作用效应对类钠铜离子自电离速率和分支比的影响.
,
1994, 43(2): 205-210.
doi: 10.7498/aps.43.205
|
[16] |
方渡飞, 王炎森, 胡畏, 高海滨, 陆福全. 类硼离子的电子碰撞电离截面.
,
1993, 42(1): 40-45.
doi: 10.7498/aps.42.40
|
[17] |
胡畏, 方渡飞, 王炎森, 陆福全, 汤家镛, 杨福家. 包含激发-自电离的类锂离子的电子碰撞电离截面.
,
1993, 42(9): 1416-1421.
doi: 10.7498/aps.42.1416
|
[18] |
方渡飞, 王炎森, 胡畏. 类氦离子的电子碰撞电离微分截面.
,
1992, 41(5): 744-749.
doi: 10.7498/aps.41.744
|
[19] |
沈俊锋, 徐云飞, 吴璧如, 郑幼凤, 陆杰, 王云仙. Yb的激光三步激发自电离谱.
,
1992, 41(5): 732-739.
doi: 10.7498/aps.41.732
|
[20] |
李家明. 电子与类锂离子碰撞激发.
,
1980, 29(4): 419-428.
doi: 10.7498/aps.29.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