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姜阳阳, 夏晓霜, 李建波. 双层石墨烯薄膜体系中的四波混频特性.
,
2023, 72(12): 126801.
doi: 10.7498/aps.72.20230012
|
[2] |
俞莹丹, 林敏, 黄咏梅, 徐明. 四稳系统的双重随机共振特性.
,
2021, 70(4): 040501.
doi: 10.7498/aps.70.20201346
|
[3] |
李智浩, 曹亮, 郭玉献. 苝四甲酸二酐薄膜电子结构的同步辐射共振光电子能谱研究.
,
2017, 66(22): 224101.
doi: 10.7498/aps.66.224101
|
[4] |
韩亮, 刘德连, 陈仙, 赵玉清. 氮化铬过渡层对四面体非晶碳薄膜在高速钢基底上附着特性影响的研究.
,
2013, 62(9): 096802.
doi: 10.7498/aps.62.096802
|
[5] |
杜允, 鲁年鹏, 杨虎, 叶满萍, 李超荣. In掺杂氮化亚铜薄膜的电学、光学和结构特性研究.
,
2013, 62(11): 118104.
doi: 10.7498/aps.62.118104
|
[6] |
韦晓莹, 胡明, 张楷亮, 王芳, 刘凯. 氧化钒薄膜的微结构及阻变特性研究.
,
2013, 62(4): 047201.
doi: 10.7498/aps.62.047201
|
[7] |
兰伟, 唐国梅, 曹文磊, 刘雪芹, 王印月. Ni掺杂ZnO薄膜的结构与光学特性研究.
,
2009, 58(12): 8501-8505.
doi: 10.7498/aps.58.8501
|
[8] |
黄 锐, 林璇英, 余云鹏, 林揆训, 祝祖送, 魏俊红. 氢稀释对多晶硅薄膜结构特性和光学特性的影响.
,
2006, 55(5): 2523-2528.
doi: 10.7498/aps.55.2523
|
[9] |
兰 伟, 刘雪芹, 黄春明, 唐国梅, 杨 扬, 王印月. 溶胶凝胶旋转涂敷技术制备ZnO:In薄膜的结构特性.
,
2006, 55(2): 748-752.
doi: 10.7498/aps.55.748
|
[10] |
张锡健, 马洪磊, 王卿璞, 马 瑾, 宗福建, 肖洪地, 计 峰. 射频磁控溅射法生长MgxZn1-xO薄膜的结构和光学特性.
,
2005, 54(9): 4309-4312.
doi: 10.7498/aps.54.4309
|
[11] |
富笑男, 李新建. 一种自支撑金纳米薄膜的制备、结构和氮吸附特性.
,
2005, 54(11): 5257-5261.
doi: 10.7498/aps.54.5257
|
[12] |
王海燕, 李新建. 硅纳米孔柱阵列及其四氧化三铁复合薄膜的湿敏电容特性研究.
,
2005, 54(5): 2220-2225.
doi: 10.7498/aps.54.2220
|
[13] |
张鹏锋, 夏钟福, 安振连, 吴贤勇. 正充电聚四氟乙烯薄膜驻极体的电荷储存及其动态特性.
,
2004, 53(10): 3560-3564.
doi: 10.7498/aps.53.3560
|
[14] |
陈敦军, 沈 波, 张开骁, 邓咏桢, 范 杰, 张 荣, 施 毅, 郑有炓. GaN1-xPx薄膜的结构特性研究.
,
2003, 52(7): 1788-1791.
doi: 10.7498/aps.52.1788
|
[15] |
宋功保, 刘福生, 彭同江, 梁敬魁, 饶光辉. 金属离子掺杂对TiO2/白云母纳米复合材料中TiO2的颗粒形态及相组成的影响.
,
2002, 51(12): 2793-2797.
doi: 10.7498/aps.51.2793
|
[16] |
宋功保, 彭同江, 万朴, 李博文. TiO_2/白云母纳米复合材料的色度学研究.
,
2002, 51(7): 1575-1580.
doi: 10.7498/aps.51.1575
|
[17] |
吴军桥, 王志军, 吴克, 张金龙, 李传义, 尹道乐, 周锡煌, 顾镇南, 金朝霞. 金属薄膜在云母与富勒烯衬底上的电阻弛豫现象.
,
1997, 46(2): 387-392.
doi: 10.7498/aps.46.387
|
[18] |
冯嘉猷, 龙春平, 张芳伟, 郑毅, 范玉殿. CN薄膜结构特性的研究.
,
1996, 45(6): 1068-1072.
doi: 10.7498/aps.45.1068
|
[19] |
林永华, 胡宁海, 周清廉, 刘书珍. 四磷酸镧钾的晶体结构.
,
1983, 32(5): 675-680.
doi: 10.7498/aps.32.675
|
[20] |
邱佩华, В.可潘斯基. 十一甲川和五甲川染料的吸收和弛豫时间.
,
1982, 31(2): 243-246.
doi: 10.7498/aps.31.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