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丁怡, 盛雷梅. 扭转单壁碳纳米管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23, 72(19): 197302.
doi: 10.7498/aps.72.20230566
|
[2] |
谭兴毅, 王佳恒, 朱祎祎, 左安友, 金克新. 碳、氧、硫掺杂二维黑磷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2014, 63(20): 207301.
doi: 10.7498/aps.63.207301
|
[3] |
谢知, 程文旦. TiO2纳米管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4, 63(24): 243102.
doi: 10.7498/aps.63.243102
|
[4] |
刘源, 姚洁, 陈驰, 缪灵, 江建军. 氢修饰石墨烯纳米带压电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3, 62(6): 063601.
doi: 10.7498/aps.62.063601
|
[5] |
李明林, 林凡, 陈越. 碳纳米锥力学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
2013, 62(1): 016102.
doi: 10.7498/aps.62.016102
|
[6] |
王欣, 王发展, 雷哲锋, 王博, 马姗, 王哲, 吴振. N-M(Cd, Mg)共掺闭口氧化锌纳米管场发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3, 62(12): 123101.
doi: 10.7498/aps.62.123101
|
[7] |
梁培, 刘阳, 王乐, 吴珂, 董前民, 李晓艳. 表面悬挂键导致硅纳米线掺杂失效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2, 61(15): 153102.
doi: 10.7498/aps.61.153102
|
[8] |
王寅, 冯庆, 王渭华, 岳远霞. 碳-锌共掺杂锐钛矿相TiO2 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2, 61(19): 193102.
doi: 10.7498/aps.61.193102
|
[9] |
高巍, 巩水利, 朱嘉琦, 马国佳. 掺氮四面体非晶碳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1, 60(2): 027104.
doi: 10.7498/aps.60.027104
|
[10] |
孙伟峰, 李美成, 赵连城. Ga和Sb纳米线声子结构和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0, 59(10): 7291-7297.
doi: 10.7498/aps.59.7291
|
[11] |
朱兴华, 张海波, 杨定宇, 王治国, 祖小涛. C/SiC纳米管异质结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0, 59(11): 7961-7965.
doi: 10.7498/aps.59.7961
|
[12] |
张计划, 丁建文, 卢章辉. Co掺杂MgF2电子结构和光学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9, 58(3): 1901-1907.
doi: 10.7498/aps.58.1901
|
[13] |
宋久旭, 杨银堂, 刘红霞, 张志勇. 掺氮碳化硅纳米管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9, 58(7): 4883-4887.
doi: 10.7498/aps.58.4883
|
[14] |
陈国栋, 王六定, 安博, 杨敏. 碳掺杂硼氮纳米管电子场发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9, 58(13): 254-S258.
doi: 10.7498/aps.58.254
|
[15] |
陈国栋, 王六定, 安博, 杨敏, 曹得财, 刘光清. 氮掺杂及水分子吸附碳纳米管电子场发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9, 58(2): 1190-1194.
doi: 10.7498/aps.58.1190
|
[16] |
杨敏, 王六定, 陈国栋, 安博, 王益军, 刘光清. 碳掺杂闭口硼氮纳米管场发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9, 58(10): 7151-7155.
doi: 10.7498/aps.58.7151
|
[17] |
倪建刚, 刘 诺, 杨果来, 张 曦. 第一性原理研究BaTiO3(001)表面的电子结构.
,
2008, 57(7): 4434-4440.
doi: 10.7498/aps.57.4434
|
[18] |
陈国栋, 王六定, 张教强, 曹得财, 安 博, 丁富才, 梁锦奎. 掺硼水吸附碳纳米管电子场发射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8, 57(11): 7164-7167.
doi: 10.7498/aps.57.7164
|
[19] |
张金奎, 邓胜华, 金 慧, 刘悦林. ZnO电子结构和p型传导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7, 56(9): 5371-5375.
doi: 10.7498/aps.56.5371
|
[20] |
潘志军, 张澜庭, 吴建生. CoSi电子结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5, 54(1): 328-332.
doi: 10.7498/aps.54.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