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程宏阳, 马倩茹, 徐浩然, 张慧萍, 金钻明, 何为, 彭滟. 硅基自旋光电子学太赫兹辐射源特性.
,
2024, 73(16): 167801.
doi: 10.7498/aps.73.20240703
|
[2] |
严岩, 孙峰, 羊志, 孔程昱, 葛云龙, 陈登辉, 邱帅, 李宗良. 金电极对偶氮苯分子结的结构及其电输运性质的力学调控作用.
,
2024, 73(8): 088502.
doi: 10.7498/aps.73.20231999
|
[3] |
李瑞豪, 刘俊扬, 洪文晶. 单分子器件电输运中基于量子干涉效应的调控策略.
,
2022, 71(6): 067303.
doi: 10.7498/aps.71.20211819
|
[4] |
李春光, 王佳, 吴云, 王旭, 孙亮, 董慧, 高波, 李浩, 尤立星, 林志荣, 任洁, 李婧, 张文, 贺青, 王轶文, 韦联福, 孙汉聪, 王华兵, 李劲劲, 屈继峰. 中国超导电子学研究及应用进展.
,
2021, 70(1): 018501.
doi: 10.7498/aps.70.20202121
|
[5] |
张华林, 何鑫, 张振华. 过渡金属原子掺杂的锯齿型磷烯纳米带的磁电子学特性.
,
2021, 70(5): 056101.
doi: 10.7498/aps.70.20201408
|
[6] |
李瑞豪, 刘俊扬, 洪文晶. 单分子器件电输运中基于量子干涉效应的调控策略.
,
2021, (): .
doi: 10.7498/aps.70.20211819
|
[7] |
李野华, 范志强, 张振华. 非金属原子边缘修饰InSe纳米带的磁电子学特性及应变调控.
,
2019, 68(19): 198503.
doi: 10.7498/aps.68.20190547
|
[8] |
赵巍胜, 黄阳棋, 张学莹, 康旺, 雷娜, 张有光. 斯格明子电子学的研究进展.
,
2018, 67(13): 131205.
doi: 10.7498/aps.67.20180554
|
[9] |
刘娟, 胡锐, 范志强, 张振华. 过渡金属掺杂的扶手椅型氮化硼纳米带的磁电子学特性及力-磁耦合效应.
,
2017, 66(23): 238501.
doi: 10.7498/aps.66.238501
|
[10] |
胡锐, 范志强, 张振华. 三角形石墨烯量子点阵列的磁电子学特性和磁输运性质.
,
2017, 66(13): 138501.
doi: 10.7498/aps.66.138501
|
[11] |
俎凤霞, 张盼盼, 熊伦, 殷勇, 刘敏敏, 高国营. 以石墨烯为电极的有机噻吩分子整流器的设计及电输运特性研究.
,
2017, 66(9): 098501.
doi: 10.7498/aps.66.098501
|
[12] |
李英德, 李宗良, 冷建材, 李伟, 王传奎. 光致异构体开关特性的理论研究.
,
2011, 60(7): 073101.
doi: 10.7498/aps.60.073101
|
[13] |
夏蔡娟, 房常峰, 胡贵超, 李冬梅, 刘德胜, 解士杰, 赵明文. 官能团对分子器件电输运特性的影响.
,
2008, 57(5): 3148-3154.
doi: 10.7498/aps.57.3148
|
[14] |
夏蔡娟, 房常峰, 胡贵超, 李冬梅, 刘德胜, 解士杰. 分子的位置取向对分子器件电输运特性的影响.
,
2007, 56(8): 4884-4890.
doi: 10.7498/aps.56.4884
|
[15] |
李英德. 分子结电学特性的理论研究.
,
2006, 55(6): 2997-3002.
doi: 10.7498/aps.55.2997
|
[16] |
马 勇, 邹 斌, 李宗良, 王传奎, 罗 毅. 六元杂环分子电学特性的理论研究.
,
2006, 55(4): 1974-1978.
doi: 10.7498/aps.55.1974
|
[17] |
李宗良, 王传奎, 罗毅, 薛其坤. 电极维度对单分子器件伏-安特性的影响.
,
2004, 53(5): 1490-1495.
doi: 10.7498/aps.53.1490
|
[18] |
李红海, 李英德, 王传奎. 分子和金表面相互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2, 51(6): 1239-1243.
doi: 10.7498/aps.51.1239
|
[19] |
李英德, 李红海, 王传奎. 分子线的电子输运特性.
,
2002, 51(10): 2349-2354.
doi: 10.7498/aps.51.2349
|
[20] |
张一民. 固体电子学的发展概况.
,
1960, 16(8): 431-440.
doi: 10.7498/aps.16.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