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x

Vol. 10, No. 4 (1954)

1954年02月20日
目录
目录
领域
目录
由高能核子碰撞而产生的介子簇射
胡宁
1954, 10 (4): 303-320. doi: 10.7498/aps.10.303
摘要 +
本文讨论在宇宙射线中介子簇射产生的一种可能的过程。所得的结果可与存在的实验结果互相适合。本文所讨论的过程不同于Fermi理论所提供的过程。要比较这两个理论,尚需待进一步的实验。
18/8型不锈钢中σ-相的形成
庄育智, 李有柯
1954, 10 (4): 321-332. doi: 10.7498/aps.10.321
摘要 +
本文叙述在含钼、钛的18/8型不锈钢中σ-相形成的过程及其对钢的性能的影响。金相及X线衍射分析证实:在复相铬镍不锈钢中,铁素体分解成σ-相以在850℃为最快。应用特殊的侵蚀剂及高倍的金相检查,发现σ-相的沉淀开始发生于铁素体相界;伴随着σ-相的形成,其周围铁素体重结晶为奥氏体。由于σ-相的形成,钢的硬度增加,韧性显著降低,因而严重地影响了钢的安全使用,但是适当的热处理可以恢复其原来的组织及性能。
在不同温度下球墨鑄铁的冲击性能
张作梅, 徐有容
1954, 10 (4): 333-346. doi: 10.7498/aps.10.333
摘要 +
本文描述高温冲击实验的技术,以及由-85℃至1070℃的铸态和锻造后的球墨铸铁的冲击性能。研究结果找到了基体主要为铁素体的球墨铸铁的两个变脆温度范围(-20℃以下和550℃至700℃之间)和一个比较具有韧性的温度范围(850℃与1050℃之间)。在这些温度范围内,曾考查试样的断口情况和断裂时的弯曲角度,并与其基体组织的变化相联系,进行讨论。最后,本文指出研究结果在球墨铸铁的应用上所起的作用,以及在球墨铸铁热加工时对于选择热加工温度的意义。
铁矿中微量铜的光谱分析
何怡贞, 王桢枢
1954, 10 (4): 347-364. doi: 10.7498/aps.10.347
摘要 +
我们尝试用光谱的方法协助解决分析大量铁矿精矿试样中微量铜(O.05-0.1%)的问题。采用了交流电弧碳电极粉末法,应用现有的设备(中型光谱仪、不纯碳电极、质量低的照相板)进行试验,找出了比较适当的激发条件和分析线对。把空白碳电极加以预燃并在铁矿试样中搀入适当分量的碳粉,可以基本上消减样品在燃烧中的喷爆现象。根据样品的燃烧曲线的研究,选择了适当的曝光时间,使分析的结果不受样品所含铜的化学组成状态的影响。所选定的分析线对当含铜量在0.05-0.3%的范围内时是Cu2824.369-Fe2824.67,当含铜量在0.3-1.0%的范围内时是Cu2824.369-Fe2828.813。根据所得的两条定标曲线作了110个样品的分析,光谱分析结果与化学分析结果的差值在0.02%以下的约占分析样品总数的80%左右。关于含铜量为0.05-0.3%的样品,光谱分析已经可以代替化学分析,并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资。
多晶纯铁的高温蠕变及加碳的影响
葛庭燧, 孔庆平
1954, 10 (4): 365-382. doi: 10.7498/aps.10.365
摘要 +
用99.95%的多晶纯铁作了从350°-525℃的扭转微蠕变及应力弛豫试验,所得结果的概貌与以前用多晶纯铝所得的基本上相同。从蠕变曲线上可以看出这蠕变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在较低温度或较短时间内发生的,第二部分是在较高温度或较长时间内发生的。第一部分的蠕变是有限的,是由于晶粒间界的粘滞性滑移所引起。根据微蠕变及应力弛豫测量的结果,这一部分蠕变所包含的激活能是78,000±4,000卡/克分子。这个激活能(晶粒间界滑移激活能)的数值与纯铁自扩散的激活能很相近,表示晶粒间界与晶粒内部对于原子迁移的基本过程而言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加碳于纯铁中对于这两部分的蠕变都有显著的影响。最值得注意的结果是含碳量少到0.0004%时已经使晶粒间界的粘滞性滑移受到显著的阻碍。这些发现在控制金属高温蠕变的问题上指出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对于以前所提出来的晶粒间界空穴模型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实验证据。根据加碳的实验结果,对于第二部分高温蠕变的机构也提出了一个初步的看法,这蠕变所包括的基本过程可能是晶粒内部的空穴中的原子重新排列。
三合板的一般弹性理论
杜庆华
1954, 10 (4): 395-412. doi: 10.7498/aps.10.395
摘要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