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攀, 田昌, 李杰, 王韬, 于海涛, 苏明旭, 何佳龙, 石金水. 基于Mie散射在线测量真空弧放电液滴方法探索.
,
2023, 72(8): 084203.
doi: 10.7498/aps.72.20222406
|
[2] |
张磊, 于锦禄, 赵兵兵, 陈朝, 蒋永健, 胡长淮, 程惠能, 郭昊. 高气压下交流旋转滑动弧放电特性实验研究.
,
2022, 71(7): 075204.
doi: 10.7498/aps.71.20211232
|
[3] |
李杰, 郑乐, 董攀, 龙继东, 王韬, 刘飞翔. 含氘电极真空弧等离子体空间分布特性诊断研究.
,
2022, 71(4): 042901.
doi: 10.7498/aps.71.20211835
|
[4] |
李杰, 郑乐, 董攀, 龙继东, 王韬, 刘飞翔. 含氘电极真空弧等离子体空间分布特性诊断研究.
,
2021, (): .
doi: 10.7498/aps.70.20211835
|
[5] |
冯璟华, 蒙世坚, 甫跃成, 周林, 徐荣昆, 张建华, 李林波, 章法强. 含氢电极真空弧放电等离子体时空分布特性研究.
,
2014, 63(14): 145205.
doi: 10.7498/aps.63.145205
|
[6] |
于松楠, 吴汉华, 陈根余, 袁鑫, 李乐. Al(OH)3溶胶浓度对TC4钛合金微弧氧化膜特性的影响.
,
2011, 60(2): 028104.
doi: 10.7498/aps.60.028104
|
[7] |
周前红, 郭文康, 李辉. 保护气对切割弧特性影响的模拟研究.
,
2011, 60(2): 025214.
doi: 10.7498/aps.60.025214
|
[8] |
汪宇, 李晓东, 余量, 严建华. 滑动弧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
2011, 60(3): 035203.
doi: 10.7498/aps.60.035203
|
[9] |
倪明江, 余量, 李晓东, 屠昕, 汪宇, 严建华. 大气压直流滑动弧等离子体工作特性研究.
,
2011, 60(1): 015101.
doi: 10.7498/aps.60.015101
|
[10] |
曹柱荣, 丁永坤, 刘慎业. 真空短间隙微弧级联效应观测.
,
2010, 59(4): 2640-2644.
doi: 10.7498/aps.59.2640
|
[11] |
陈根余, 吴汉华, 李乐, 常鸿, 唐元广. 电学参数对胶体中工业纯钛微弧氧化膜特性的影响.
,
2010, 59(3): 1958-1963.
doi: 10.7498/aps.59.1958
|
[12] |
张欣盟, 田修波, 巩春志, 杨士勤. 约束阴极微弧氧化放电特性研究.
,
2010, 59(8): 5613-5619.
doi: 10.7498/aps.59.5613
|
[13] |
唐元广, 吴汉华, 常鸿, 陈根余, 桑勇, 白亦真. 阴极电压脉冲占空比对钛合金微弧氧化膜特性的影响.
,
2009, 58(7): 4840-4845.
doi: 10.7498/aps.58.4840
|
[14] |
吴汉华, 龙北红, 龙北玉, 唐元广, 常 鸿, 白亦真. 钛合金微弧氧化过程中电学参量的特性研究.
,
2007, 56(11): 6537-6542.
doi: 10.7498/aps.56.6537
|
[15] |
吴汉华, 龙北红, 吕宪义, 汪剑波, 金曾孙. 铝合金微弧氧化过程中电学参量的特性研究.
,
2005, 54(4): 1697-1701.
doi: 10.7498/aps.54.1697
|
[16] |
吴汉华, 汪剑波, 龙北玉, 吕宪义, 龙北红, 金曾孙, 白亦真, 毕冬梅. 电流密度对铝合金微弧氧化膜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
,
2005, 54(12): 5743-5749.
doi: 10.7498/aps.54.5743
|
[17] |
邹 秀, 宫 野, 刘金远, 宫继全. 外加磁场、电流及弧柱半径对电弧螺旋不稳定性的影响.
,
2004, 53(3): 824-828.
doi: 10.7498/aps.53.824
|
[18] |
孙俊生, 武传松. 熔池表面形状对电弧电流密度分布的影响.
,
2000, 49(12): 2427-2432.
doi: 10.7498/aps.49.2427
|
[19] |
李诗鋽, 何怡贞. 杯电極溶液法光谱光源中物质蒸发与弧温的研究.
,
1959, 15(4): 167-172.
doi: 10.7498/aps.15.167
|
[20] |
何怡贞;张功杼. 钢的组织结构对於光谱光源的弧温及电極蒸发情况的影响.
,
1956, 12(6): 585-596.
doi: 10.7498/aps.12.5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