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佳楠, 陈焕铭, 潘凤春, 林雪玲, 马治, 陈治鹏. 氧化锌掺钡的电子结构及其铁电性能研究.
,
2018, 67(10): 107701.
doi: 10.7498/aps.67.20172263
|
[2] |
陈立晶, 李维学, 戴剑锋, 王青. Mn-N共掺p型ZnO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2014, 63(19): 196101.
doi: 10.7498/aps.63.196101
|
[3] |
宋庆功, 刘立伟, 赵辉, 严慧羽, 杜全国. YFeO3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2, 61(10): 107102.
doi: 10.7498/aps.61.107102
|
[4] |
袁娣, 黄多辉, 罗华锋. Be, O共掺杂实现p型AlN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2, 61(14): 147101.
doi: 10.7498/aps.61.147101
|
[5] |
管东波, 毛健. Magnli相亚氧化钛Ti8O15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2, 61(1): 017102.
doi: 10.7498/aps.61.017102
|
[6] |
王寅, 冯庆, 王渭华, 岳远霞. 碳-锌共掺杂锐钛矿相TiO2 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2, 61(19): 193102.
doi: 10.7498/aps.61.193102
|
[7] |
姚光锐, 范广涵, 郑树文, 马佳洪, 陈峻, 章勇, 李述体, 宿世臣, 张涛. 第一性原理研究Te-N共掺p型ZnO.
,
2012, 61(17): 176105.
doi: 10.7498/aps.61.176105
|
[8] |
文黎巍, 王玉梅, 裴慧霞, 丁俊. Sb系half-Heusler合金磁性及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1, 60(4): 047110.
doi: 10.7498/aps.60.047110
|
[9] |
刘建军. (Zn,Al)O电子结构第一性原理计算及电导率的分析.
,
2011, 60(3): 037102.
doi: 10.7498/aps.60.037102
|
[10] |
袁娣, 罗华锋, 黄多辉, 王藩侯. Zn,O共掺杂实现p型AlN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1, 60(7): 077101.
doi: 10.7498/aps.60.077101
|
[11] |
袁娣, 黄多辉, 罗华峰, 王藩侯. Li, N双受主共掺杂实现p型ZnO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0, 59(9): 6457-6465.
doi: 10.7498/aps.59.6457
|
[12] |
邓贝, 孙慧卿, 郭志友, 高小奇. B-N共掺杂改善p型ZnO的理论分析.
,
2010, 59(2): 1212-1218.
doi: 10.7498/aps.59.1212
|
[13] |
宋久旭, 杨银堂, 刘红霞, 张志勇. 掺氮碳化硅纳米管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9, 58(7): 4883-4887.
doi: 10.7498/aps.58.4883
|
[14] |
胡志刚, 段满益, 徐明, 周勋, 陈青云, 董成军, 令狐荣锋. Fe和Ni共掺杂ZnO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
,
2009, 58(2): 1166-1172.
doi: 10.7498/aps.58.1166
|
[15] |
倪建刚, 刘 诺, 杨果来, 张 曦. 第一性原理研究BaTiO3(001)表面的电子结构.
,
2008, 57(7): 4434-4440.
doi: 10.7498/aps.57.4434
|
[16] |
赵慧芳, 曹全喜, 李建涛. N,Ga共掺杂实现p型ZnO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8, 57(9): 5828-5832.
doi: 10.7498/aps.57.5828
|
[17] |
张金奎, 邓胜华, 金 慧, 刘悦林. ZnO电子结构和p型传导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7, 56(9): 5371-5375.
doi: 10.7498/aps.56.5371
|
[18] |
沈益斌, 周 勋, 徐 明, 丁迎春, 段满益, 令狐荣锋, 祝文军. 过渡金属掺杂ZnO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
,
2007, 56(6): 3440-3445.
doi: 10.7498/aps.56.3440
|
[19] |
丁少锋, 范广涵, 李述体, 肖 冰. 氮化铟p型掺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7, 56(7): 4062-4067.
doi: 10.7498/aps.56.4062
|
[20] |
潘志军, 张澜庭, 吴建生. CoSi电子结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5, 54(1): 328-332.
doi: 10.7498/aps.54.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