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彭淑平, 黄旭东, 刘乾, 任鹏, 伍丹, 范志强. 二噻吩硼烷异构体分子结构测定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23, 72(5): 058501.
doi: 10.7498/aps.72.20221973
|
[2] |
贺艳斌, 贾建峰, 武海顺. N2H4在NiFe(111)合金表面吸附稳定性和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5, 64(20): 203101.
doi: 10.7498/aps.64.203101
|
[3] |
代广珍, 蒋先伟, 徐太龙, 刘琦, 陈军宁, 代月花.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氧空位对HfO2晶格结构和电学特性影响.
,
2015, 64(3): 033101.
doi: 10.7498/aps.64.033101
|
[4] |
吴海平, 陈栋国, 黄德财, 邓开明. SrCoO3电子结构和磁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2, 61(3): 037101.
doi: 10.7498/aps.61.037101
|
[5] |
程亮, 甘章华, 刘威, 赵兴中. (Nb, N)共掺杂锐钛矿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2, 61(23): 237107.
doi: 10.7498/aps.61.237107
|
[6] |
濮春英, 唐鑫, 吕海峰, 张庆瑜. 掺Cd氧化锌的电子结构及相结构稳定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1, 60(3): 037101.
doi: 10.7498/aps.60.037101
|
[7] |
易勇, 丁志杰, 李恺, 唐永建, 罗江山. Ni4NdB电子结构和磁性能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1, 60(9): 097503.
doi: 10.7498/aps.60.097503
|
[8] |
高巍, 巩水利, 朱嘉琦, 马国佳. 掺氮四面体非晶碳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1, 60(2): 027104.
doi: 10.7498/aps.60.027104
|
[9] |
刘小村, 季燕菊, 赵俊卿, 刘立强, 孙兆鹏, 董和磊. In掺杂ZnO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0, 59(7): 4925-4929.
doi: 10.7498/aps.59.4925
|
[10] |
季正华, 曾祥华, 岑洁萍, 谭明秋. ZnSe相变、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2010, 59(2): 1219-1224.
doi: 10.7498/aps.59.1219
|
[11] |
党随虎, 李春霞, 韩培德. Mg,Cu 掺杂CdS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9, 58(6): 4137-4143.
doi: 10.7498/aps.58.4137
|
[12] |
陈亮, 徐灿, 张小芳. 氧化镁纳米管团簇电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研究.
,
2009, 58(3): 1603-1607.
doi: 10.7498/aps.58.1603
|
[13] |
刘强, 程新路, 范勇恒, 杨向东. Al和N共掺p型Zn1-xMgxO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2009, 58(4): 2684-2691.
doi: 10.7498/aps.58.2684
|
[14] |
杨冲, 杨春. Si(001)表面硅氧团簇原子与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9, 58(8): 5362-5369.
doi: 10.7498/aps.58.5362
|
[15] |
祝国梁, 疏达, 戴永兵, 王俊, 孙宝德. Si在TiAl3中取代行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9, 58(13): 210-S215.
doi: 10.7498/aps.58.210
|
[16] |
唐 鑫, 吕海峰, 马春雨, 赵纪军, 张庆瑜. Be掺杂纤锌矿ZnO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8, 57(12): 7806-7813.
doi: 10.7498/aps.57.7806
|
[17] |
唐 鑫, 吕海峰, 马春雨, 赵纪军, 张庆瑜. Cd掺杂纤锌矿ZnO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8, 57(2): 1066-1072.
doi: 10.7498/aps.57.1066
|
[18] |
高 巍, 朱嘉琦, 牛 丽, 韩杰才, 代宝昌. 非晶碳结构建模和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8, 57(1): 398-404.
doi: 10.7498/aps.57.398
|
[19] |
朱应涛, 杨传路, 王美山, 董永绵. β-Si3N4电子结构和红外和拉曼频率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8, 57(2): 1048-1053.
doi: 10.7498/aps.57.1048
|
[20] |
张 勇, 唐超群, 戴 君. Rb2TeW3O12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05, 54(2): 868-874.
doi: 10.7498/aps.54.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