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育川, 郝刚领, 王金, 王伟国, 王新福, 汪聃. 烧结过程中Ni-Al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的内耗.
,
2021, 70(5): 056102.
doi: 10.7498/aps.70.20201422
|
[2] |
于佳, 刘通, 赵康, 潘伯津, 穆青隔, 阮彬彬, 任治安. 112型铁基化合物EuFeAs2的单晶生长与表征.
,
2018, 67(20): 207403.
doi: 10.7498/aps.67.20181393
|
[3] |
杨秀涛, 梁忠冠, 袁雨佳, 阳军亮, 夏辉. 多孔碳纳米球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
2017, 66(4): 048101.
doi: 10.7498/aps.66.048101
|
[4] |
衣玮, 吴奇, 孙力玲. 压力下铁砷基化合物的超导电性研究.
,
2017, 66(3): 037402.
doi: 10.7498/aps.66.037402
|
[5] |
张嵩波, 王方标, 李发铭, 温戈辉. 高温高压方法合成碳包覆-Fe2O3纳米棒及其磁学性能.
,
2014, 63(10): 108101.
doi: 10.7498/aps.63.108101
|
[6] |
程赛, 吕惠民, 石振海, 崔静雅. 碳泡沫衬底上氮化铝纳米线的生长及其光致发光特性研究.
,
2012, 61(12): 126201.
doi: 10.7498/aps.61.126201
|
[7] |
吴志国, 张鹏举, 徐亮, 李拴魁, 王君, 李旭东, 闫鹏勋. 新型氧化铝模板自组装制备非晶碳纳米点阵列膜及其场发射性能研究.
,
2010, 59(1): 438-442.
doi: 10.7498/aps.59.438
|
[8] |
王震遐, 潘强岩, 勇振中, 胡建刚, 朱志远. 掺氢、掺氮碳纳米线的合成及其焊接.
,
2008, 57(3): 1818-1822.
doi: 10.7498/aps.57.1818
|
[9] |
胡建刚, 王震遐, 勇震中, 李勤涛, 朱志远. 40Ar+诱导无定形碳到金刚石纳米晶相变的研究.
,
2006, 55(12): 6538-6542.
doi: 10.7498/aps.55.6538
|
[10] |
李 强, 梁二军. 碳、碳氮和硼碳氮纳米管场发射性能的比较研究.
,
2005, 54(12): 5931-5936.
doi: 10.7498/aps.54.5931
|
[11] |
刘 红, 陈将伟. 纳米碳管异质结的结构及其电学性质.
,
2003, 52(3): 664-667.
doi: 10.7498/aps.52.664
|
[12] |
王 淼, 李振华, 齐藤弥八. 双壁纳米碳管的制备及其结构研究.
,
2003, 52(11): 2939-2940.
doi: 10.7498/aps.52.2939
|
[13] |
胡社军, 特古斯, 魏兴钊, 张雷, 曾德长, 刘正义, F.R.deBoer, K.H.J.Buschow. Ho2(Co,Si)17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晶各向异性.
,
2000, 49(2): 355-360.
doi: 10.7498/aps.49.355
|
[14] |
王 淼, 李振华, 鲁 阳, 陈小华, 陈忠才, 齐仲甫, 李文铸. 在氢气氛围下利用电弧放电法大量制备纳米碳管的研究.
,
2000, 49(6): 1106-1108.
doi: 10.7498/aps.49.1106
|
[15] |
张孝彬, 甘 波, 杨杭生, 齐仲甫, 李文铸, 张 泽. 纳米碳管的分叉结构.
,
1999, 48(5): 913-916.
doi: 10.7498/aps.48.913
|
[16] |
陈光华, 于工, 张仿清, 吴天喜. 氢化非晶锗碳薄膜中的自旋缺陷态.
,
1992, 41(10): 1700-1705.
doi: 10.7498/aps.41.1700
|
[17] |
杨桂林, 徐游, 卢德林, 翟宏如. 稀土化合物RX的晶场参数分析.
,
1986, 35(9): 1142-1147.
doi: 10.7498/aps.35.1142
|
[18] |
吴自良, 王其闵. 碳在面心铁-镍合金中扩散峰的机构.
,
1958, 14(4): 354-368.
doi: 10.7498/aps.14.354
|
[19] |
葛庭燧, 杨本炜. 用内耗方法研究碳在γ-铁中的扩散.
,
1957, 13(5): 409-416.
doi: 10.7498/aps.13.409
|
[20] |
容保粹;葛庭燧. 用内耗方法研究碳在_铁中的内吸附.
,
1956, 12(6): 622-631.
doi: 10.7498/aps.12.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