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凡, 文峰, 武保剑, Tan Ming-Ming, 凌云, 邱昆. 基于双向正交泵浦半导体光放大器结构的全光相位保持幅度再生技术.
,
2022, 71(20): 204204.
doi: 10.7498/aps.71.20220703
|
[2] |
杜文博, 冷进勇, 朱家健, 周朴, 许晓军, 舒柏宏. 增益竞争双波长放大单频光纤放大器理论研究.
,
2012, 61(11): 114203.
doi: 10.7498/aps.61.114203
|
[3] |
刘组学, 冯鸣, 郭清华, 乔丽, 吕可诚. 硅基拉曼放大器增益的理论分析.
,
2011, 60(1): 014214.
doi: 10.7498/aps.60.014214
|
[4] |
王拥军, 吴重庆, 王智, 王亚平, 忻向军. 半导体光放大器引起的光控器件中的信号损伤分析.
,
2010, 59(6): 4042-4049.
doi: 10.7498/aps.59.4042
|
[5] |
黄喜, 张新亮, 董建绩, 张羽, 黄德修. 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和光学滤波器的同相波长转换理论研究.
,
2010, 59(2): 1021-1029.
doi: 10.7498/aps.59.1021
|
[6] |
周俐娜, 张新亮, 徐恩明, 黄德修. 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一阶IIR微波光子学滤波器及其品质因素分析.
,
2009, 58(2): 1036-1041.
doi: 10.7498/aps.58.1036
|
[7] |
林万涛, 莫嘉琪, 张伟江, 陈贤峰. 激光脉冲放大器增益通量的广义变分迭代解法.
,
2008, 57(8): 4641-4645.
doi: 10.7498/aps.57.4641
|
[8] |
董建绩, 张新亮, 王 阳, 黄德修. 基于单个半导体光放大器的高速多功能逻辑门.
,
2008, 57(4): 2222-2228.
doi: 10.7498/aps.57.2222
|
[9] |
李亚捷, 吴重庆, 王拥军, 唐清善. 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光控器件中控制光的性能分析.
,
2007, 56(2): 952-957.
doi: 10.7498/aps.56.952
|
[10] |
缪庆元, 黄德修, 张新亮, 余永林, 洪 伟. 集成双波导半导体光放大器光开关实现波长转换的理论研究.
,
2007, 56(2): 902-907.
doi: 10.7498/aps.56.902
|
[11] |
董建绩, 张新亮, 付松年, 沈 平, 黄德修. 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瞬态交叉相位调制效应的高速反相和同相波长转换的研究.
,
2007, 56(4): 2250-2255.
doi: 10.7498/aps.56.2250
|
[12] |
徐 帆, 张新亮, 刘德明, 黄德修. 基于单端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可调谐超短光脉冲源理论与实验研究.
,
2006, 55(1): 211-216.
doi: 10.7498/aps.55.211
|
[13] |
李培丽, 黄德修, 张新亮, 朱光喜. 基于多电极单端耦合半导体光放大器的交叉增益调制型波长转换器.
,
2006, 55(6): 2746-2750.
doi: 10.7498/aps.55.2746
|
[14] |
刘仁红, 蔡希洁, 杨 琳, 张志祥, 毕纪军. 激光脉冲放大器的增益通量曲线研究.
,
2005, 54(7): 3140-3143.
doi: 10.7498/aps.54.3140
|
[15] |
吴建伟, 夏光琼, 吴正茂. 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和非线性光纤环镜的光脉冲压缩器的设计模型和理论分析.
,
2004, 53(4): 1105-1109.
doi: 10.7498/aps.53.1105
|
[16] |
张华, 范滇元. 组合式钕玻璃片状激光放大器增益性能的动态模拟.
,
2001, 50(12): 2375-2381.
doi: 10.7498/aps.50.2375
|
[17] |
张新亮, 孙军强, 刘德明, 黄德修, 易河清. 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交叉增益型波长转换器转换特性的研究.
,
2000, 49(4): 741-746.
doi: 10.7498/aps.49.741
|
[18] |
蒋 雁, 崔一平, 庞叔鸣. 半导体光放大器中非简并四波混频效应的理论分析.
,
1999, 48(4): 673-684.
doi: 10.7498/aps.48.673
|
[19] |
尹元昭. 自由电子激光放大器的理论分析.
,
1983, 32(11): 1407-1415.
doi: 10.7498/aps.32.1407
|
[20] |
成众志, 华钧正. 行波式负阻放大器的相位及增益特性分析.
,
1963, 19(7): 425-441.
doi: 10.7498/aps.19.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