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丁明松, 刘庆宗, 江涛, 傅杨奥骁, 李鹏, 梅杰. 表面烧蚀对等离子体的影响及其与电磁场相互作用.
,
2024, 73(11): 115204.
doi: 10.7498/aps.73.20231733
|
[2] |
张心怡, 吴文华, 王建元, 张颖, 翟薇, 魏炳波. 超声场中气泡运动规律及其与枝晶相互作用机制.
,
2024, 73(18): 184301.
doi: 10.7498/aps.73.20240721
|
[3] |
汉芮岐, 宋海洋, 安敏荣, 李卫卫, 马佳丽. 石墨烯/铝基复合材料在纳米压痕过程中位错与石墨烯相互作用机制的模拟研究.
,
2021, 70(6): 066201.
doi: 10.7498/aps.70.20201591
|
[4] |
郭丽娟, 胡吉松, 马新国, 项炬. 二硫化钨/石墨烯异质结的界面相互作用及其肖特基调控的理论研究.
,
2019, 68(9): 097101.
doi: 10.7498/aps.68.20190020
|
[5] |
陈勇, 李瑞. 纳米尺度硼烯与石墨烯的相互作用.
,
2019, 68(18): 186801.
doi: 10.7498/aps.68.20190692
|
[6] |
张忠强, 贾毓瑕, 郭新峰, 葛道晗, 程广贵, 丁建宁. 凹槽铜基底表面与单层石墨烯的相互作用特性研究.
,
2018, 67(3): 033101.
doi: 10.7498/aps.67.20172249
|
[7] |
张凤春, 李春福, 文平, 罗强, 冉曾令. 金属Fe与间隙H原子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研究.
,
2014, 63(22): 227101.
doi: 10.7498/aps.63.227101
|
[8] |
朱洲森, 袁学东, 缪竞威, 师免恭, 廖雪花, 方才进. H2D+与固体的相互作用及H2D+的结构测量.
,
2012, 61(20): 209203.
doi: 10.7498/aps.61.209203
|
[9] |
于冬琪, 张朝晖. 带状碳单层与石墨基底之间相互作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2011, 60(3): 036104.
doi: 10.7498/aps.60.036104
|
[10] |
邓艳平, 吕彬彬, 田强. 非对称方势阱中的激子及其与声子的相互作用.
,
2010, 59(7): 4961-4966.
doi: 10.7498/aps.59.4961
|
[11] |
黄晓菁, 何素贞, 吴晨旭. 金属纳米结构表面吸附的CO分子在外电场中的相互作用.
,
2006, 55(5): 2454-2458.
doi: 10.7498/aps.55.2454
|
[12] |
董传华. 在与原子相互作用中光偏振态的量子描述及其演化.
,
2005, 54(2): 687-695.
doi: 10.7498/aps.54.687
|
[13] |
赵鹭明, 王立军. 超精细结构对激光与二能级原子相互作用的影响.
,
2002, 51(6): 1227-1232.
doi: 10.7498/aps.51.1227
|
[14] |
赵东焕. 自由电子激光器中电子与波的相互作用及其增益分析.
,
1994, 43(9): 1447-1454.
doi: 10.7498/aps.43.1447
|
[15] |
黄美纯, 李燕兰, 何晓光. 过渡金属杂质与ZnSe配位环境的相互作用.
,
1993, 42(5): 803-808.
doi: 10.7498/aps.42.803
|
[16] |
楼森岳. KdV方程的左行孤子解及其相互作用.
,
1991, 40(1): 8-13.
doi: 10.7498/aps.40.8
|
[17] |
鲍世宁, 朱立, 徐亚伯, 李佐志. CO分子与碱金属原子在Fe(110)表面上的相互作用.
,
1991, 40(4): 604-609.
doi: 10.7498/aps.40.604
|
[18] |
张澄, 邓晓华, 霍裕平. 输运与撕裂模相互作用下等离子体的时空结构.
,
1990, 39(10): 1573-1582.
doi: 10.7498/aps.39.1573
|
[19] |
范希庆, 申三国, 张德萱. fcc结构过渡金属(100)表面上杂质与吸附原子的相互作用.
,
1989, 38(1): 44-52.
doi: 10.7498/aps.38.44
|
[20] |
蒲富恪, 郑庆祺. 希土金属中的s-f相互作用.
,
1963, 19(8): 503-523.
doi: 10.7498/aps.19.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