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昭, 周昕, 白星, 李聪, 陈洁, 倪洋. 基于深度学习的相位截断傅里叶变换非对称加密系统攻击方法.
,
2021, 70(14): 144202.
doi: 10.7498/aps.70.20202075
|
[2] |
许祥馨, 常军, 武楚晗, 宋大林. 基于双随机相位编码的局部混合光学加密系统.
,
2020, 69(20): 204201.
doi: 10.7498/aps.69.20200478
|
[3] |
汤明玉, 武梦婷, 臧瑞环, 荣腾达, 杜艳丽, 马凤英, 段智勇, 弓巧侠. 菲涅耳非相干数字全息大视场研究.
,
2019, 68(10): 104204.
doi: 10.7498/aps.68.20182216
|
[4] |
王雪光, 李明, 于娜娜, 席思星, 王晓雷, 郎利影. 基于空间角度复用和双随机相位的多图像光学加密方法.
,
2019, 68(24): 240503.
doi: 10.7498/aps.68.20191362
|
[5] |
陈小艺, 刘曼, 李海霞, 张美娜, 宋洪胜, 滕树云, 程传福. 弱散射体产生的菲涅耳极深区散斑场相位涡旋演化的实验研究.
,
2012, 61(7): 074201.
doi: 10.7498/aps.61.074201
|
[6] |
朱从旭, 孙克辉. 对一类超混沌图像加密算法的密码分析与改进.
,
2012, 61(12): 120503.
doi: 10.7498/aps.61.120503
|
[7] |
王静, 蒋国平. 一种超混沌图像加密算法的安全性分析及其改进.
,
2011, 60(6): 060503.
doi: 10.7498/aps.60.060503
|
[8] |
任煜轩, 吴建光, 周小为, 付绍军, 孙晴, 王自强, 李银妹. 相位片角向衍射产生拉盖尔-高斯光束的实验研究.
,
2010, 59(6): 3930-3935.
doi: 10.7498/aps.59.3930
|
[9] |
孟祥锋, 彭翔, 蔡履中, 何文奇, 秦琬, 郭继平, 李阿蒙. 优化的两步相移算法在图像加密中的应用研究.
,
2010, 59(9): 6118-6124.
doi: 10.7498/aps.59.6118
|
[10] |
何文奇, 彭翔, 祁永坤, 孟祥锋, 秦琬, 高志. 基于非线性级联傅里叶变换的光学Hash函数构造.
,
2010, 59(3): 1762-1768.
doi: 10.7498/aps.59.1762
|
[11] |
李俊昌, 张亚萍, 许蔚. 高质量数字全息波面重建系统研究.
,
2009, 58(8): 5385-5391.
doi: 10.7498/aps.58.5385
|
[12] |
孟祥锋, 蔡履中, 王玉荣, 彭翔. 两步广义相移干涉术的光学实验验证.
,
2009, 58(3): 1668-1674.
doi: 10.7498/aps.58.1668
|
[13] |
石鹏, 刘强, 曹国威, 李永平. 一种改良的啁啾变换算法及其应用.
,
2009, 58(8): 5392-5398.
doi: 10.7498/aps.58.5392
|
[14] |
李 丰, 高春清, 刘义东, 高明伟. 利用振幅光栅生成拉盖尔-高斯光束的实验研究.
,
2008, 57(2): 860-866.
doi: 10.7498/aps.57.860
|
[15] |
盖 琦, 王明伟, 李智磊, 翟宏琛. 基于离散四元数傅里叶变换的双随机相位加密技术.
,
2008, 57(11): 6955-6961.
doi: 10.7498/aps.57.6955
|
[16] |
彭 翔, 汤红乔, 田劲东. 双随机相位编码光学加密系统的唯密文攻击.
,
2007, 56(5): 2629-2636.
doi: 10.7498/aps.56.2629
|
[17] |
彭 翔, 张 鹏, 位恒政, 于 斌. 双随机相位加密系统的已知明文攻击.
,
2006, 55(3): 1130-1136.
doi: 10.7498/aps.55.1130
|
[18] |
李玉同, 张 杰, 鲁 欣, 金 展, D. A. Pepler, C. N. Danson. 使用二元相位菲涅尔波带片产生轴向线聚焦.
,
2005, 54(5): 2030-2033.
doi: 10.7498/aps.54.2030
|
[19] |
杨晓苹, 翟宏琛. 双随机相位加密中相息图的优化设计.
,
2005, 54(4): 1578-1582.
doi: 10.7498/aps.54.1578
|
[20] |
周国生, 王绍民. 大曲率半径球形光学列阵的菲涅耳成象与赝位相共轭特性.
,
1984, 33(5): 612-620.
doi: 10.7498/aps.33.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