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静, 逄金波, 郭鹤泽, 胡新宇, 周承辰, 唐文婧, 蒋锴, 夏伟. 基于层状WS2调制激光泵浦的光学参量振荡中红外运转特性.
,
2022, 71(2): 024204.
doi: 10.7498/aps.71.20211409
|
[2] |
王静, 逄金波, 郭鹤泽, 胡新宇, 周承辰, 唐文婧, 蒋锴, 夏伟. 基于层状WS2调制激光泵浦的光学参量振荡中红外运转特性研究.
,
2021, (): .
doi: 10.7498/aps.70.20211409
|
[3] |
聂丹丹, 冯晋霞, 戚蒙, 李渊骥, 张宽收. 基于光学参量振荡器的可调谐红外激光的强度噪声特性.
,
2020, 69(9): 094205.
doi: 10.7498/aps.69.20191952
|
[4] |
陈浩, 张晓霞, 王鸿, 姬月华. 基于磁激元效应的石墨烯-金属纳米结构近红外吸收研究.
,
2018, 67(11): 118101.
doi: 10.7498/aps.67.20180196
|
[5] |
冯晋霞, 杜京师, 靳晓丽, 李渊骥, 张宽收. 音频段1.34 μm压缩态光场的实验制备.
,
2018, 67(17): 174203.
doi: 10.7498/aps.67.20180301
|
[6] |
张方樱, 胡维, 陈新兵, 陈虹, 唐雄民. 基于状态关联性的Boost变换器混沌与反混沌控制.
,
2015, 64(4): 048401.
doi: 10.7498/aps.64.048401
|
[7] |
郭靖, 何广源, 焦中兴, 王彪. 高效率内腔式2 μm简并光学参量振荡器.
,
2015, 64(8): 084207.
doi: 10.7498/aps.64.084207
|
[8] |
张丽梦, 胡明列, 顾澄琳, 范锦涛, 王清月. 高功率, 红光至中红外可调谐腔内和频光学参量振荡器.
,
2014, 63(5): 054205.
doi: 10.7498/aps.63.054205
|
[9] |
孙丹丹, 陈智, 文岐业, 邱东鸿, 赖伟恩, 董凯, 赵碧辉, 张怀武. 二氧化钒薄膜低温制备及其太赫兹调制特性研究.
,
2013, 62(1): 017202.
doi: 10.7498/aps.62.017202
|
[10] |
史正平. 简易混沌振荡器的混沌特性及其反馈控制电路的设计.
,
2010, 59(9): 5940-5948.
doi: 10.7498/aps.59.5940
|
[11] |
陈旭, 丘水生. 精确配置离散动力系统的所有Lyapunov指数.
,
2010, 59(11): 7630-7634.
doi: 10.7498/aps.59.7630
|
[12] |
冯秀琴, 姚治海, 田作林, 韩秀宇. 简并光学参量振荡器的超混沌控制与周期态同步.
,
2010, 59(12): 8414-8419.
doi: 10.7498/aps.59.8414
|
[13] |
郭东明, 杨玲珍, 王安帮, 张秀娟, 王云才. 反馈强度调制增强混沌光通信的保密性.
,
2009, 58(12): 8275-8280.
doi: 10.7498/aps.58.8275
|
[14] |
禹思敏. 四阶Colpitts混沌振荡器.
,
2008, 57(6): 3374-3379.
doi: 10.7498/aps.57.3374
|
[15] |
李 琦, 张 波, 李肇基. 漂移区表面阶梯掺杂LDMOS的击穿电压模型.
,
2008, 57(3): 1891-1896.
doi: 10.7498/aps.57.1891
|
[16] |
李 琦, 张 波, 李肇基. 双面阶梯埋氧层部分SOI高压器件新结构.
,
2008, 57(10): 6565-6570.
doi: 10.7498/aps.57.6565
|
[17] |
王志霞, 张喜和, 沈 柯.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的混沌反控制.
,
2008, 57(12): 7586-7590.
doi: 10.7498/aps.57.7586
|
[18] |
赵益波, 罗晓曙. 基于Washout滤波器技术的Colpitts振荡器混沌控制研究.
,
2007, 56(11): 6258-6262.
doi: 10.7498/aps.56.6258
|
[19] |
张百钢, 姚建铨, 路 洋, 纪 峰, 张铁犁, 徐德刚, 王 鹏, 徐可欣. 抽运光角度调谐准相位匹配光学参量振荡器的研究.
,
2006, 55(3): 1231-1236.
doi: 10.7498/aps.55.1231
|
[20] |
张胜海, 杨 华, 钱兴中. 一种控制掺铒光纤激光器超混沌的方法——非线性延时反馈参数调制法.
,
2004, 53(11): 3706-3709.
doi: 10.7498/aps.53.3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