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农洁, 张伊祎, 韦雪玲, 姜鑫鹏, 李宁, 王冬迎, 肖思洋, 陈泓廷, 张振荣, 杨俊波. 电介质/金属/电介质膜系实现可见光波段高透兼容激光隐身研究.
,
2023, 72(17): 177802.
doi: 10.7498/aps.72.20230855
|
[2] |
彭星, 孔令豹. 基于室内可见光通信技术的新型两级光学接收天线设计与分析.
,
2018, 67(9): 094201.
doi: 10.7498/aps.67.20172341
|
[3] |
王云, 蓝天, 倪国强. 室内可见光通信复合光学接收端设计与分析.
,
2017, 66(8): 084207.
doi: 10.7498/aps.66.084207
|
[4] |
王东, 马迎军, 刘泉, 史祎诗. 可见光域多波长叠层衍射成像的实验研究.
,
2015, 64(8): 084203.
doi: 10.7498/aps.64.084203
|
[5] |
王云, 蓝天, 李湘, 沈振民, 倪国强. 复合抛物面聚光器作为可见光通信光学天线的设计研究与性能分析.
,
2015, 64(12): 124212.
doi: 10.7498/aps.64.124212
|
[6] |
张逸伦, 蓝天, 高明光, 赵涛, 沈振民. 二级级联式室内可见光通信光学接收天线设计.
,
2015, 64(16): 164201.
doi: 10.7498/aps.64.164201
|
[7] |
李湘, 蓝天, 王云, 王龙辉.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中菲涅尔透镜接收天线的设计研究.
,
2015, 64(2): 024201.
doi: 10.7498/aps.64.024201
|
[8] |
冯鑫, 李川, 胡开群. 基于深度玻尔兹曼模型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
2014, 63(18): 184202.
doi: 10.7498/aps.63.184202
|
[9] |
赵兴涛, 郑义, 韩颖, 周桂耀, 侯峙云, 沈建平, 王春, 侯蓝田. 光子晶体光纤包层可见光及红外宽带色散波产生.
,
2013, 62(6): 064215.
doi: 10.7498/aps.62.064215
|
[10] |
王雅丽, 史祎诗, 李拓, 高乾坤, 肖俊, 张三国. 可见光域叠层成像中照明光束的关键参量研究.
,
2013, 62(6): 064206.
doi: 10.7498/aps.62.064206
|
[11] |
杨兆锐, 张小安, 徐秋梅, 杨治虎. 高电荷态Krq+与Al表面碰撞发射可见光的研究.
,
2013, 62(4): 043401.
doi: 10.7498/aps.62.043401
|
[12] |
沈庆鹤, 高志伟, 丁怀义, 张光辉, 潘楠, 王晓平. Ga掺杂对ZnO纳米结构可见光发射的抑制效应.
,
2012, 61(16): 167105.
doi: 10.7498/aps.61.167105
|
[13] |
卓士创, 闫长春. 可见光紫端748 THz处的高透过率负折射率材料模拟研究.
,
2010, 59(1): 360-364.
doi: 10.7498/aps.59.360
|
[14] |
苑金辉, 侯蓝田, 周桂耀, 魏东宾, 王海云, 董世蕊, 王清月, 刘博文, 胡明列. 传输可见光的空芯光子带隙光纤的研究.
,
2008, 57(7): 4230-4237.
doi: 10.7498/aps.57.4230
|
[15] |
麻健勇, 刘世杰, 魏朝阳, 晋云霞, 赵元安, 邵建达, 范正修. 可见光波段双层浮雕型导模共振滤波器设计与分析.
,
2008, 57(7): 4195-4201.
doi: 10.7498/aps.57.4195
|
[16] |
孙贤明, 韩一平. 冰水混合云对可见光的吸收和散射特性.
,
2006, 55(2): 682-687.
doi: 10.7498/aps.55.682
|
[17] |
顾培夫, 黄弼勤, 郑臻荣. 用于可见光区的薄膜光子晶体全角度反射器.
,
2005, 54(8): 3707-3710.
doi: 10.7498/aps.54.3707
|
[18] |
王霞, 许剑锋, 苏慧敏, 何拥军, 江绍基, 汪河洲, 曾兆华, 陈用烈. 亚微米结构的可见光聚合全息制作.
,
2002, 51(3): 527-531.
doi: 10.7498/aps.51.527
|
[19] |
禹宣伊, 丁欣, 李卓, 许京军, 张光寅. 可见光红外图像转换薄膜的研究.
,
2002, 51(6): 1307-1311.
doi: 10.7498/aps.51.1307
|
[20] |
郑健生. 可见光到近红外光谱范围内微小辐射物理量的测量.
,
1980, 29(3): 286-295.
doi: 10.7498/aps.29.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