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丽君, 马茜, 曹茂永, 宫顺顺, 李文宪, 丁小哲, 刘仪琳, 徐琳, 刘倩. 全光纤干涉式结构中传感模式仿真分析.
,
2017, 66(22): 220202.
doi: 10.7498/aps.66.220202
|
[2] |
赵浩, 沈义峰, 张中杰. 光子晶体中基于有效折射率接近零的光束准直出射.
,
2014, 63(17): 174204.
doi: 10.7498/aps.63.174204
|
[3] |
赵原源, 周桂耀, 李建设, 韩颖, 王超, 王伟. V型高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超连续谱产生的实验研究.
,
2013, 62(21): 214212.
doi: 10.7498/aps.62.214212
|
[4] |
曹晔, 李荣敏, 童峥嵘. 一种新型高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特性研究.
,
2013, 62(8): 084215.
doi: 10.7498/aps.62.084215
|
[5] |
李丽君, 来永政, 曹茂永, 刘超, 袁雪梅, 张旭, 管金鹏, 史静, 李晶. 光纤纤芯及包层模有效折射率计算及仿真.
,
2013, 62(14): 140201.
doi: 10.7498/aps.62.140201
|
[6] |
王伟, 杨博. 菱形纤芯光子晶体光纤色散与双折射特性分析.
,
2012, 61(6): 064601.
doi: 10.7498/aps.61.064601
|
[7] |
周文飞, 叶小玲, 徐波, 张世著, 王占国. 有效折射率微扰法研究单缺陷光子晶体平板微腔的性质.
,
2012, 61(5): 054202.
doi: 10.7498/aps.61.054202
|
[8] |
夏长明, 周桂耀, 韩颖, 刘兆伦, 侯蓝田. V形高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特性研究.
,
2011, 60(9): 094213.
doi: 10.7498/aps.60.094213
|
[9] |
李鹏, 赵建林, 张晓娟, 侯建平. 三角结构三芯光子晶体光纤中的模式耦合特性分析.
,
2010, 59(12): 8625-8631.
doi: 10.7498/aps.59.8625
|
[10] |
侯建平, 宁韬, 盖双龙, 李鹏, 郝建苹, 赵建林. 基于光子晶体光纤模间干涉的折射率测量灵敏度分析.
,
2010, 59(7): 4732-4737.
doi: 10.7498/aps.59.4732
|
[11] |
季玲玲, 陈伟, 曹迎春, 杨振宇, 陆培祥. 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中基于孤子分裂的超连续光谱产生.
,
2009, 58(8): 5462-5466.
doi: 10.7498/aps.58.5462
|
[12] |
杨倩倩, 侯蓝田. 八边形结构的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
,
2009, 58(12): 8345-8351.
doi: 10.7498/aps.58.8345
|
[13] |
付博, 李曙光, 姚艳艳, 张磊, 张美艳, 刘司英. 双芯高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耦合特性研究.
,
2009, 58(11): 7708-7715.
doi: 10.7498/aps.58.7708
|
[14] |
方晓惠, 胡明列, 刘博文, 栗岩锋, 柴路, 王清月, 童维军, 罗杰. 光子晶体光纤纤芯整形获得中空模式输出.
,
2009, 58(9): 6330-6334.
doi: 10.7498/aps.58.6330
|
[15] |
延凤平, 李一凡, 王 琳, 龚桃荣, 刘 鹏, 刘 洋, 陶沛琳, 曲美霞, 简水生. 近椭圆内包层高双折射偏振稳定光子晶体光纤设计及特性分析.
,
2008, 57(9): 5735-5741.
doi: 10.7498/aps.57.5735
|
[16] |
张晓娟, 赵建林, 侯建平. 一种新型高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
,
2007, 56(8): 4668-4676.
doi: 10.7498/aps.56.4668
|
[17] |
赵兴涛, 侯蓝田, 刘兆伦, 王 伟, 魏红彦, 马景瑞. 改进的全矢量有效折射率方法分析光子晶体光纤的色散特性.
,
2007, 56(4): 2275-2280.
doi: 10.7498/aps.56.2275
|
[18] |
任国斌, 王 智, 娄淑琴, 简水生. 光子晶体光纤模式的简并特性研究.
,
2004, 53(6): 1856-1861.
doi: 10.7498/aps.53.1856
|
[19] |
任国斌, 王 智, 简水生, 娄淑琴. 双芯光子晶体光纤中的模式干涉.
,
2004, 53(8): 0-0.
doi: 10.7498/aps.53.0
|
[20] |
李曙光, 刘晓东, 侯蓝田. 一种晶体光纤基模色散特性的矢量法分析.
,
2004, 53(6): 1873-1879.
doi: 10.7498/aps.53.18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