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悦, 曹凤朝, 董仁婧, 郝辰悦, 刘大禾, 石锦卫. 共焦腔稳定性突变的分析.
,
2020, 69(22): 224202.
doi: 10.7498/aps.69.20200814
|
[2] |
夏蒙重, 鄢扬, 刘大刚, 王平, 黄培培, 刘腊群, 王辉辉. 全三维110GHz和220GHz同轴腔双注回旋管数值模拟研究.
,
2013, 62(19): 191301.
doi: 10.7498/aps.62.191301
|
[3] |
樊娟娟, 于秀玲, 梁雪梅. AB/CD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多尺度结构的自洽场模拟.
,
2013, 62(15): 158105.
doi: 10.7498/aps.62.158105
|
[4] |
史迪夫, 王弘刚, 李伟, 钱宝良. 扇形腔旭日型磁控管结构的理论分析与数字模拟.
,
2013, 62(15): 151101.
doi: 10.7498/aps.62.151101
|
[5] |
马俊建, 朱小芳, 金晓林, 胡玉禄, 李建清, 杨中海, 李斌. 回旋速调管放大器时域非线性理论与模拟.
,
2012, 61(20): 208402.
doi: 10.7498/aps.61.208402
|
[6] |
郭建华, 喻胜, 李宏福, 张天钟, 雷朝军, 李想, 张颜颜. 回旋速调管注波互作用瞬态非线性理论与模型研究.
,
2011, 60(9): 090301.
doi: 10.7498/aps.60.090301
|
[7] |
罗尧天, 唐昌建. 光子带隙谐振腔回旋管振荡器的自洽非线性理论.
,
2011, 60(1): 014104.
doi: 10.7498/aps.60.014104
|
[8] |
金晓林, 黄桃, 廖平, 杨中海. 电子回旋共振放电中电子与微波互作用特性的粒子模拟和蒙特卡罗碰撞模拟.
,
2009, 58(8): 5526-5531.
doi: 10.7498/aps.58.5526
|
[9] |
仇善良, 李永平. 圆腔回音壁模的自洽场描述.
,
2009, 58(12): 8309-8315.
doi: 10.7498/aps.58.8309
|
[10] |
李文平, 张雅鑫, 刘盛纲, 刘大刚. 特殊三反射镜太赫兹波段准光腔回旋管的动力学理论.
,
2008, 57(5): 2875-2881.
doi: 10.7498/aps.57.2875
|
[11] |
王振宇, 唐昌建. 离子通道中环形束流分布与场解的自洽理论.
,
2007, 56(6): 3313-3317.
doi: 10.7498/aps.56.3313
|
[12] |
刘迎辉, 李宏福, 李 浩, 王峨锋, 徐 勇, 王 晖, 王 丽. 具有突变结构开放腔的矩阵分析.
,
2006, 55(4): 1718-1723.
doi: 10.7498/aps.55.1718
|
[13] |
金晓林, 杨中海. 电子回旋共振放电的电离特性PIC/MCC模拟(Ⅰ)——物理模型与理论方法.
,
2006, 55(11): 5930-5934.
doi: 10.7498/aps.55.5930
|
[14] |
李正红, 黄 华, 常安碧, 孟凡宝. 任意时间分布电子束与单间隙微波腔的非线性自洽过程研究.
,
2005, 54(4): 1564-1571.
doi: 10.7498/aps.54.1564
|
[15] |
缪江平, 吴宗汉, 孙承休, 孙岳明.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对电荷输运影响的自洽场理论研究Ⅱ——MIM体系分子轨道场的计算与分析.
,
2005, 54(5): 2282-2290.
doi: 10.7498/aps.54.2282
|
[16] |
缪江平, 吴宗汉, 孙承休, 孙岳明.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对电荷输运影响的自洽场理论研究.
,
2004, 53(8): 2728-2733.
doi: 10.7498/aps.53.2728
|
[17] |
喻胜, 李宏福, 谢仲怜, 罗勇. 8mm波段三次谐波复合腔回旋管的非线性分析.
,
2001, 50(10): 1979-1983.
doi: 10.7498/aps.50.1979
|
[18] |
喻 胜, 李宏福, 谢仲怜, 罗 勇. 渐变复合腔回旋管高次谐波注-波互作用非线性模拟.
,
2000, 49(12): 2455-2459.
doi: 10.7498/aps.49.2455
|
[19] |
刘磊. 原子体系近核区电子波函数振幅(Ⅲ)——用不同自洽场理论方法对若干问题比较研究.
,
1993, 42(3): 379-384.
doi: 10.7498/aps.42.379
|
[20] |
李先枢. 光学无源谐振腔的矩阵理论(柱坐标)(Ⅰ)——自洽场矩阵方程.
,
1983, 32(8): 990-1001.
doi: 10.7498/aps.32.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