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段德芳, 马艳斌, 邵子霁, 谢慧, 黄晓丽, 刘冰冰, 崔田. 高压下富氢化合物的结构与奇异超导电性.
,
2017, 66(3): 036102.
doi: 10.7498/aps.66.036102
|
[2] |
曹兴忠, 宋力刚, 靳硕学, 张仁刚, 王宝义, 魏龙. 正电子湮没谱学研究半导体材料微观结构的应用进展.
,
2017, 66(2): 027801.
doi: 10.7498/aps.66.027801
|
[3] |
李裕, 罗江山, 王柱, 杨蒙生, 邢丕峰, 易勇, 雷海乐. 铝纳米晶的正电子湮没研究.
,
2014, 63(24): 247803.
doi: 10.7498/aps.63.247803
|
[4] |
黄丛亮, 冯妍卉, 张欣欣, 李威, 杨穆, 李静, 王戈. 介孔二氧化硅基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实验研究.
,
2012, 61(15): 154402.
doi: 10.7498/aps.61.154402
|
[5] |
许红霞, 郝颖萍, 韩荣典, 翁惠民, 杜淮江, 叶邦角. 纳米Fe3 O4 颗粒的正电子湮没谱学研究.
,
2011, 60(6): 067803.
doi: 10.7498/aps.60.067803
|
[6] |
祁宁, 王元为, 王栋, 王丹丹, 陈志权. Co掺杂纳米ZnO微结构的正电子湮没研究.
,
2011, 60(10): 107805.
doi: 10.7498/aps.60.107805
|
[7] |
周凯, 李辉, 王柱. 正电子湮没谱和光致发光谱研究掺锌GaSb质子辐照缺陷.
,
2010, 59(7): 5116-5121.
doi: 10.7498/aps.59.5116
|
[8] |
郝延明, 严达利, 傅斌, 王立群, 郝小鹏, 王宝义. Tb2AlFe16-xMnx化合物的结构、磁性及正电子湮没谱研究.
,
2009, 58(9): 6494-6499.
doi: 10.7498/aps.58.6494
|
[9] |
史晶, 高琨, 雷杰, 解士杰. 基态非简并导电聚合物——坐标空间研究.
,
2009, 58(1): 459-464.
doi: 10.7498/aps.58.459
|
[10] |
魏 强, 刘 海, 何世禹, 郝小鹏, 魏 龙. 质子辐照铝膜反射镜的慢正电子湮没研究.
,
2006, 55(10): 5525-5530.
doi: 10.7498/aps.55.5525
|
[11] |
吴世亮, 陈叶清, 吴奕初, 王少阶, 温熙宇, 翟同广. AA 2037新型连铸铝合金热轧板退火的正电子湮没研究.
,
2006, 55(11): 6129-6135.
doi: 10.7498/aps.55.6129
|
[12] |
陈 丽, 李 华. 新型超导材料MgCNi3的电子结构与超导电性研究.
,
2004, 53(3): 922-926.
doi: 10.7498/aps.53.922
|
[13] |
谭明秋, 陶向明, 徐小军, 何军辉, 叶高翔. MgCNi3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与超导电性.
,
2003, 52(2): 463-467.
doi: 10.7498/aps.52.463
|
[14] |
传秀云, 陈代璋, 周旬若, 江嘉济, 李贺军. CuCl2-石墨层间化合物导电性能及其机理研究.
,
1999, 48(6): 1132-1137.
doi: 10.7498/aps.48.1132
|
[15] |
何元金, 马兴坤, 桂治轮, 李龙土. 用正电子湮没研究钙钛矿结构压电陶瓷中的点缺陷.
,
1998, 47(1): 146-153.
doi: 10.7498/aps.47.146
|
[16] |
马莉, 陈志权, 王少阶, 彭治林, 罗锡辉. 用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USY沸石的“二次孔”结构.
,
1997, 46(11): 2267-2273.
doi: 10.7498/aps.46.2267
|
[17] |
林东, 王少阶. 用正电子湮没研究高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脂的结构转变与自由体积特性.
,
1992, 41(4): 668-674.
doi: 10.7498/aps.41.668
|
[18] |
胡维军, 梅良模, 孙鑫. 一维导电聚合物中的电子关联(Ⅰ)——中性孤子.
,
1992, 41(3): 479-484.
doi: 10.7498/aps.41.479
|
[19] |
帅志刚, 孙鑫, 傅柔励. 导电聚合物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
,
1990, 39(3): 375-380.
doi: 10.7498/aps.39.375
|
[20] |
王蕴玉, 潘孝良, 雷振玺, 杨巨华. 用正电子湮没方法研究快离子导体.
,
1987, 36(4): 514-517.
doi: 10.7498/aps.36.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