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兴生, 马彦明, 高勋, 林景全. 纳秒脉冲激光诱导空气等离子体的近红外辐射特性.
,
2020, 69(2): 029502.
doi: 10.7498/aps.69.20190753
|
[2] |
陈鸿, 兰慧, 陈子琪, 刘璐宁, 吴涛, 左都罗, 陆培祥, 王新兵. 脉冲激光辐照液滴锡靶等离子体极紫外辐射的实验研究.
,
2015, 64(7): 075202.
doi: 10.7498/aps.64.075202
|
[3] |
刘月华, 陈明, 刘向东, 崔清强, 赵明文. 透镜到靶材的距离对脉冲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的影响机理研究.
,
2013, 62(2): 025203.
doi: 10.7498/aps.62.025203
|
[4] |
刘可, 易佑民, 李良波. 延迟双脉冲激光产生大气等离子体的实验研究.
,
2012, 61(22): 225205.
doi: 10.7498/aps.61.225205
|
[5] |
刘院省, 刘世炳, 宋海英, 何润. 脉冲激光-铜靶等离子体产生及其演化过程的瞬态光谱研究.
,
2012, 61(4): 044204.
doi: 10.7498/aps.61.044204
|
[6] |
夏志林, 郭培涛, 薛亦渝, 黄才华, 李展望. 短脉冲激光诱导薄膜损伤的等离子体爆炸过程分析.
,
2010, 59(5): 3523-3530.
doi: 10.7498/aps.59.3523
|
[7] |
李卫青. 等离子体增强脉冲激光沉积o-BN薄膜.
,
2009, 58(9): 6530-6533.
doi: 10.7498/aps.58.6530
|
[8] |
栾仕霞, 张秋菊, 桂维玲. 交叉传播激光脉冲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的等离子体密度光栅.
,
2008, 57(11): 7030-7037.
doi: 10.7498/aps.57.7030
|
[9] |
张 民, 吴振森. 脉冲波在空间等离子体介质中传播的矩分析及其应用.
,
2007, 56(10): 5937-5944.
doi: 10.7498/aps.56.5937
|
[10] |
张秋菊, 武慧春, 王兴海, 盛政明, 张 杰. 超短激光脉冲在等离子体中的分裂以及类孤子结构的形成.
,
2007, 56(12): 7106-7113.
doi: 10.7498/aps.56.7106
|
[11] |
林兆祥, 吴金泉, 龚顺生. 延迟双脉冲激光产生的空气等离子体的光谱研究.
,
2006, 55(11): 5892-5898.
doi: 10.7498/aps.55.5892
|
[12] |
王伟民, 郑春阳. 超强短脉冲激光在不同密度分布等离子体中的自聚焦.
,
2006, 55(1): 310-320.
doi: 10.7498/aps.55.310
|
[13] |
卓红斌, 胡庆丰, 刘 杰, 迟利华, 张文勇. 超短脉冲激光与稀薄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准静态粒子模拟研究.
,
2005, 54(1): 197-201.
doi: 10.7498/aps.54.197
|
[14] |
张秋菊, 盛政明, 张 杰. 周期量级超短激光脉冲在近临界密度等离子体中形成的光孤子.
,
2004, 53(3): 798-802.
doi: 10.7498/aps.53.798
|
[15] |
唐 华, 郭 弘, 刘明伟, 仇云利, 邓冬梅. 超短强激光脉冲在等离子体隧道中传输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
,
2003, 52(9): 2170-2175.
doi: 10.7498/aps.52.2170
|
[16] |
张端明, 关 丽, 李智华, 钟志成, 侯思普, 杨凤霞, 郑克玉. 脉冲激光制膜过程中等离子体演化规律的研究.
,
2003, 52(1): 242-246.
doi: 10.7498/aps.52.242
|
[17] |
苍宇, 王薇, 张杰. 对超短脉冲激光与固体密度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
2001, 50(9): 1742-1746.
doi: 10.7498/aps.50.1742
|
[18] |
张世昌. 等离子体波在喇曼自由电子激光中的作用.
,
1991, 40(2): 219-225.
doi: 10.7498/aps.40.219
|
[19] |
黄朝松, 邱励俭, 任兆杏. 热电子对低频等离子体漂移波的稳定作用.
,
1988, 37(8): 1284-1290.
doi: 10.7498/aps.37.1284
|
[20] |
程成, 孙威, 唐传舜. 脉冲激光等离子体中时间分辨的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
,
1988, 37(7): 1150-1156.
doi: 10.7498/aps.37.1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