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温广锋, 赵领中, 张琳, 陈毅云, 罗圻林, 方安安, 刘士阳. 基于柱对称梯度折射率体系的可调控光束传输.
,
2022, 71(14): 144201.
doi: 10.7498/aps.71.20212247
|
[2] |
王鑫, 王俊林. 太赫兹波段电磁超材料吸波器折射率传感特性.
,
2021, 70(3): 038102.
doi: 10.7498/aps.70.20201054
|
[3] |
戴震飞, 姜文帆, 王玲, 陈明阳, 高永锋, 任乃飞. 基于高折射率液体填充的花瓣形微结构光纤可调滤模特性.
,
2019, 68(8): 084206.
doi: 10.7498/aps.68.20181890
|
[4] |
陆志仁, 梁斌明, 丁俊伟, 陈家璧, 庄松林. 近零折射率材料的古斯汉欣位移的特性研究.
,
2016, 65(15): 154208.
doi: 10.7498/aps.65.154208
|
[5] |
刘晓波, 刘明黎, 陈建忠, 施宏宇, 陈博, 蒋延生, 徐卓, 张安学. 折射率正负梯度交替表面的研究.
,
2015, 64(8): 084202.
doi: 10.7498/aps.64.084202
|
[6] |
孙运利, 王昌辉, 乐孜纯. 基于微流控光学可调谐的渐变折射率特性研究.
,
2014, 63(15): 154701.
doi: 10.7498/aps.63.154701
|
[7] |
刘华松, 刘丹丹, 姜承慧, 王利栓, 姜玉刚, 孙鹏, 季一勤. 周期结构薄膜在折射率色散下反射区特性研究.
,
2014, 63(1): 017801.
doi: 10.7498/aps.63.017801
|
[8] |
周建华, 李栋华, 曾阳素, 朱鸿鹏. 梯度负折射率介质中高斯光束传输特性的研究.
,
2014, 63(10): 104205.
doi: 10.7498/aps.63.104205
|
[9] |
刘晓波, 施宏宇, 陈博, 蒋延生, 徐卓, 张安学. 折射率梯度表面机理的研究.
,
2014, 63(21): 214201.
doi: 10.7498/aps.63.214201
|
[10] |
刘颖刚, 车伏龙, 贾振安, 傅海威, 王宏亮, 邵敏. 微纳光纤布拉格光栅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
,
2013, 62(10): 104218.
doi: 10.7498/aps.62.104218
|
[11] |
徐新河, 吴夏, 肖绍球, 甘月红, 王秉中. 磁电超材料折射率特性分析.
,
2013, 62(8): 084101.
doi: 10.7498/aps.62.084101
|
[12] |
刘丽想, 董丽娟, 刘艳红, 杨春花, 杨成全, 石云龙. 平均折射率为零的光子晶体中缺陷模频率特性的实验研究.
,
2011, 60(8): 084218.
doi: 10.7498/aps.60.084218
|
[13] |
童元伟, 田双, 庄松林. 等效折射率为非-1时的亚波长成像.
,
2011, 60(5): 054201.
doi: 10.7498/aps.60.054201
|
[14] |
李雪梅, 俞宇颖, 李英华, 张林, 马云, 汪小松, 付秋卫. 冲击压缩下Z-切石英的弹性响应特性和折射率.
,
2010, 59(4): 2691-2696.
doi: 10.7498/aps.59.2691
|
[15] |
黄喜, 张新亮, 董建绩, 黄德修. 半导体光放大器超快折射率变化动态特性的研究.
,
2009, 58(5): 3185-3192.
doi: 10.7498/aps.58.3185
|
[16] |
赵兴涛, 侯蓝田, 刘兆伦, 王 伟, 魏红彦, 马景瑞. 改进的全矢量有效折射率方法分析光子晶体光纤的色散特性.
,
2007, 56(4): 2275-2280.
doi: 10.7498/aps.56.2275
|
[17] |
张德生, 董孝义, 张伟刚, 王 志. 用阶跃有效折射率模型研究光子晶体光纤色散特性.
,
2005, 54(3): 1235-1240.
doi: 10.7498/aps.54.1235
|
[18] |
郑 晴, 赵晓鹏, 付全红, 赵 乾, 康 雷, 李明明. 左手材料的反射特性与负折射率行为.
,
2005, 54(12): 5683-5687.
doi: 10.7498/aps.54.5683
|
[19] |
任国斌, 王 智, 娄淑琴, 简水生. 高折射率芯Bragg光纤的色散特性研究.
,
2004, 53(6): 1862-1867.
doi: 10.7498/aps.53.1862
|
[20] |
朱诗尧, 方俊鑫. 光纤材料折射率的温度和非线性特性.
,
1986, 35(4): 451-458.
doi: 10.7498/aps.35.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