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韩伟静, 魏清泉, 李运涛, 周晓光, 俞育德. 一种基于SU8聚合物的基因测序芯片.
,
2013, 62(14): 148701.
doi: 10.7498/aps.62.148701
|
[2] |
童红, 杨亚碧, 石筑一, 汪红. 182Os 核yrast带相继SU(3)–U(5)–SU(3)结构相变势能曲面的一种可能理解.
,
2013, 62(13): 132101.
doi: 10.7498/aps.62.132101
|
[3] |
李承, 石丹, 邹云屏. 一种具有正弦基函数权值的反馈型神经网络模型.
,
2012, 61(7): 070701.
doi: 10.7498/aps.61.070701
|
[4] |
陈平, 赵理, 段羽, 程刚, 赵毅, 刘式墉. 一种用于堆叠结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新的电荷生成层.
,
2011, 60(9): 097203.
doi: 10.7498/aps.60.097203
|
[5] |
童红, 张春梅, 石筑一, 汪红, 倪绍勇. 182Os核yrast带结构SU(3)→U(5)→SU(3)形状相变的有序性研究.
,
2010, 59(5): 3136-3141.
doi: 10.7498/aps.59.3136
|
[6] |
袁韶谦, 赵 海, 李 超, 张 昕. 一种具有指数截断和局部集聚特性的网络模型.
,
2008, 57(8): 4805-4811.
doi: 10.7498/aps.57.4805
|
[7] |
唐美娟, 王延申. 具有非对角开边界的SU(2)不变Thirring模型的精确解.
,
2008, 57(3): 1360-1364.
doi: 10.7498/aps.57.1360
|
[8] |
贾洪祥, 孟续军. 一种含势阱具有混合交换势形式的平均原子模型.
,
2005, 54(1): 70-77.
doi: 10.7498/aps.54.70
|
[9] |
许伯威, 唐坤发. 一种具有次近邻相互作用的Transverse XY模型.
,
1989, 38(4): 645-647.
doi: 10.7498/aps.38.645
|
[10] |
鲍淑清, 薛晓舟. SU(10)手征亚夸克大统一模型.
,
1988, 37(2): 347-352.
doi: 10.7498/aps.37.347
|
[11] |
侯晓远, 董国胜, 丁训民, 王迅. 一种可能的InP(100)(4×2)表面原子结构模型.
,
1987, 36(9): 1148-1153.
doi: 10.7498/aps.36.1148
|
[12] |
李文铸, 董绍静. SU(2)格点规范理论一种新作用量的弦张力的Monte Carlo计算.
,
1985, 34(6): 845-848.
doi: 10.7498/aps.34.845
|
[13] |
孙鑫. 具有双相变点的一种三维氢键模型.
,
1978, 27(5): 583-590.
doi: 10.7498/aps.27.583
|
[14] |
陈金全, 高美娟, 王凡. 群表示论的物理方法(Ⅴ)——SU3?SO3和SU4?SU2×SU2分类基.
,
1978, 27(3): 237-246.
doi: 10.7498/aps.27.237
|
[15] |
李铁忠. 新粒子和层子模型理论对称性的一种可能——SU5的扩充.
,
1977, 26(6): 535-539.
doi: 10.7498/aps.26.535
|
[16] |
杜东生. 一种可能的强子结构新模型.
,
1976, 25(3): 265-267.
doi: 10.7498/aps.25.265
|
[17] |
李小源, 杜东生, 吴济民. SU3(1)×Su3(2)结构模型下一种可能的介子质量谱和新粒子的产生与衰变.
,
1976, 25(6): 541-545.
doi: 10.7498/aps.25.541
|
[18] |
朱重远. SU6(1)×SU3(2)模型及SU8模型中强子的次强质量分裂和新粒子的质量关系.
,
1975, 24(5): 351-365.
doi: 10.7498/aps.24.351
|
[19] |
东方晓, 杜东生, 吴济民. SU(4)结构模型下新粒子J(3105)和ψ′(3695)的电磁衰变.
,
1975, 24(6): 461-464.
doi: 10.7498/aps.24.461
|
[20] |
叶芃生. SU4群与基本粒子的对称性.
,
1966, 22(2): 163-173.
doi: 10.7498/aps.22.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