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永强, 许光远, 王军, 方宇, 吴幸智, 丁亚琼, 孙勇. 基于非对称微波光子晶体的电磁二极管.
,
2022, 71(3): 034701.
doi: 10.7498/aps.71.20211291
|
[2] |
熊磊, 丁洪伟, 李光元. 银纳米粒子阵列中衍射诱导高品质因子的四偶极晶格等离子体模式.
,
2022, 71(4): 047802.
doi: 10.7498/aps.71.20211629
|
[3] |
陈永强, 许光远, 王军, 方宇, 吴幸智, 丁亚琼, 孙勇. 基于非对称微波光子晶体的电磁二极管.
,
2021, (): .
doi: 10.7498/aps.70.20211291
|
[4] |
熊磊. 银纳米粒子阵列中衍射诱导高品质因子的四偶极晶格等离子体共振.
,
2021, (): .
doi: 10.7498/aps.70.20211629
|
[5] |
左依凡, 李培丽, 栾开智, 王磊. 基于自准直效应的光子晶体异质结偏振分束器.
,
2018, 67(3): 034204.
doi: 10.7498/aps.67.20171815
|
[6] |
周雯, 陈鹤鸣. 基于磁光效应的二维三角晶格光子晶体模分复用器.
,
2015, 64(6): 064210.
doi: 10.7498/aps.64.064210
|
[7] |
高晖, 孔凡敏, 李康, 陈新莲, 丁庆安, 孙静. 双层光子晶体氮化镓蓝光发光二极管结构优化的研究.
,
2012, 61(12): 127807.
doi: 10.7498/aps.61.127807
|
[8] |
李文胜, 罗时军, 黄海铭, 张琴, 是度芳. 含特异材料光子晶体隧穿模的偏振特性.
,
2012, 61(10): 104101.
doi: 10.7498/aps.61.104101
|
[9] |
范飞, 郭展, 白晋军, 王湘晖, 常胜江. 多功能磁光子晶体太赫兹可调偏振控制器件.
,
2011, 60(8): 084219.
doi: 10.7498/aps.60.084219
|
[10] |
陈依新, 郑婉华, 陈微, 陈良惠, 汤益丹, 沈光地. 表面为二维光子晶体结构的AlGaInP系发光二极管的研究.
,
2010, 59(11): 8083-8087.
doi: 10.7498/aps.59.8083
|
[11] |
江斌, 刘安金, 陈微, 邢名欣, 周文君, 郑婉华. 立体耦合光子晶体薄板微腔的高Q值特性研究.
,
2010, 59(12): 8548-8553.
doi: 10.7498/aps.59.8548
|
[12] |
陈健, 李小丽, 李海华, 王庆康. 基于正方和六角排列结构光子晶体对发光二极管出光效率的研究.
,
2009, 58(9): 6216-6221.
doi: 10.7498/aps.58.6216
|
[13] |
沈晓鹏, 韩 奎, 李海鹏, 沈义峰, 王子煜. 光子晶体自准直光束偏振分束器.
,
2008, 57(3): 1737-1741.
doi: 10.7498/aps.57.1737
|
[14] |
陈宪锋, 蒋美萍, 沈小明, 金 铱, 黄正逸. 一维多缺陷光子晶体的缺陷模.
,
2008, 57(9): 5709-5712.
doi: 10.7498/aps.57.5709
|
[15] |
林旭升, 吴立军, 郭 旗, 胡 巍, 兰 胜. 条形耦合波导对光子晶体耦合缺陷模的影响.
,
2008, 57(12): 7717-7724.
doi: 10.7498/aps.57.7717
|
[16] |
周金苟, 杜桂强, 张亚文, 刘念华. 双周期厚度调制的一维光子晶体的电磁模.
,
2005, 54(8): 3703-3706.
doi: 10.7498/aps.54.3703
|
[17] |
李明宇, 顾培夫. 光子晶体偏振分光镜的优化设计.
,
2005, 54(5): 2358-2363.
doi: 10.7498/aps.54.2358
|
[18] |
王目光, 李唐军, 娄采云, 简水生, 霍 力, 姚和军, 曾 丽, 崔 杰, 刁 操. 4×10Gb/s OTDM系统中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的研究.
,
2005, 54(6): 2774-2778.
doi: 10.7498/aps.54.2774
|
[19] |
周慧君, 程木田, 刘绍鼎, 王取泉, 詹明生, 薛其坤. 各向异性量子点单光子发射的高偏振度特性.
,
2005, 54(9): 4141-4145.
doi: 10.7498/aps.54.4141
|
[20] |
刘江涛, 周云松, 王福合, 顾本源. 不同晶格光子晶体异质结的界面传导模.
,
2004, 53(6): 1845-1849.
doi: 10.7498/aps.53.18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