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笑吟, 刘胜帅, 荆杰泰. 基于四波混频过程的纠缠光放大.
,
2022, 71(5): 050301.
doi: 10.7498/aps.71.20211324
|
[2] |
Xiaoyin Xu, shengshuai liu, 荆杰泰. 基于四波混频过程的纠缠光放大.
,
2021, (): .
doi: 10.7498/aps.70.20211324
|
[3] |
余胜, 刘焕章, 刘胜帅, 荆杰泰. 基于四波混频过程和线性分束器产生四组份纠缠.
,
2020, 69(9): 090303.
doi: 10.7498/aps.69.20200040
|
[4] |
万峰, 武保剑, 曹亚敏, 王瑜浩, 文峰, 邱昆. 空频复用光纤中四波混频过程的解析分析方法.
,
2019, 68(11): 114207.
doi: 10.7498/aps.68.20182129
|
[5] |
赵赞善, 李培丽. 基于半导体光纤环形腔激光器的全光广播式超宽带信号源.
,
2019, 68(14): 140401.
doi: 10.7498/aps.68.20182301
|
[6] |
曹亚敏, 武保剑, 万峰, 邱昆. 四波混频光相位运算器原理及其噪声性能研究.
,
2018, 67(9): 094208.
doi: 10.7498/aps.67.20172638
|
[7] |
李述标, 武保剑, 文峰, 韩瑞. 高非线性光纤中四波混频的磁控机理研究.
,
2013, 62(2): 024213.
doi: 10.7498/aps.62.024213
|
[8] |
李博, 谭中伟, 张晓兴. 利用交叉相位调制和四波混频制作的时间透镜的仿真分析.
,
2012, 61(1): 014203.
doi: 10.7498/aps.61.014203
|
[9] |
王文睿, 于晋龙, 韩丙辰, 郭精忠, 罗俊, 王菊, 刘毅, 杨恩泽. 基于高非线性光纤中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的全光逻辑门研究.
,
2012, 61(8): 084214.
doi: 10.7498/aps.61.084214
|
[10] |
王彦斌, 熊春乐, 侯静, 陆启生, 彭杨, 陈子伦. 长脉冲抽运光子晶体光纤四波混频和超连续谱的理论研究.
,
2011, 60(1): 014201.
doi: 10.7498/aps.60.014201
|
[11] |
尹经禅, 肖晓晟, 杨昌喜. 基于光纤四波混频波长转换和色散的慢光实验研究.
,
2010, 59(6): 3986-3991.
doi: 10.7498/aps.59.3986
|
[12] |
李培丽, 黄德修, 张新亮. 基于PolSK调制的四波混频型超快全光译码器.
,
2009, 58(3): 1785-1792.
doi: 10.7498/aps.58.1785
|
[13] |
江 阳, 于晋龙, 胡 浩, 张爱旭, 张立台, 王文睿, 杨恩泽. 信号光的调制对基于光纤光参量放大光脉冲源的改善.
,
2008, 57(5): 2994-3000.
doi: 10.7498/aps.57.2994
|
[14] |
苗向蕊, 高士明, 高 莹. 基于光纤四波混频效应的新型组播方法.
,
2008, 57(12): 7699-7704.
doi: 10.7498/aps.57.7699
|
[15] |
邓 莉, 孙真荣, 林位株, 文锦辉. 亚10 fs激光脉冲产生中的受激拉曼散射与四波混频效应.
,
2008, 57(12): 7668-7673.
doi: 10.7498/aps.57.7668
|
[16] |
杨 磊, 李小英, 王宝善. 利用光纤中自发四波混频产生纠缠光子的实验装置.
,
2008, 57(8): 4933-4940.
doi: 10.7498/aps.57.4933
|
[17] |
安 义, 王云才, 张明江, 牛生晓, 王安帮. 基于Fabry-Perot半导体激光器实现全光波长转换及其最优纵模选择.
,
2008, 57(8): 4995-5000.
doi: 10.7498/aps.57.4995
|
[18] |
董建绩, 张新亮, 王 阳, 黄德修. 基于单个半导体光放大器的高速多功能逻辑门.
,
2008, 57(4): 2222-2228.
doi: 10.7498/aps.57.2222
|
[19] |
李培丽, 黄德修, 张新亮, 朱光喜. 基于多电极单端耦合半导体光放大器的交叉增益调制型波长转换器.
,
2006, 55(6): 2746-2750.
doi: 10.7498/aps.55.2746
|
[20] |
李培丽, 张新亮, 陈 俊, 黄黎蓉, 黄德修. 基于环行腔激光器四波混频型可调谐波长转换的理论研究.
,
2005, 54(3): 1222-1228.
doi: 10.7498/aps.54.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