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多辉, 万明杰, 杨俊升.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与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玻璃化转变及其非线性力学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2021, 70(21): 218101.
doi: 10.7498/aps.70.20210752
|
[2] |
姜文龙. 非晶聚苯乙烯和Pd40Ni10Cu30P20玻璃化转变中比热变化的机理和定量研究.
,
2020, 69(12): 126401.
doi: 10.7498/aps.69.20200331
|
[3] |
孙艳丽, 王华光, 张泽新. 椭球与圆球混合胶体体系的玻璃化转变.
,
2018, 67(10): 106401.
doi: 10.7498/aps.67.20180264
|
[4] |
杨文龙, 韩浚生, 王宇, 林家齐, 何国强, 孙洪国. 聚酰亚胺/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2017, 66(22): 227101.
doi: 10.7498/aps.66.227101
|
[5] |
金肖, 王利民. 非晶材料玻璃转变过程中记忆效应的热力学.
,
2017, 66(17): 176406.
doi: 10.7498/aps.66.176406
|
[6] |
林生军, 黄印, 谢东日, 闵道敏, 王威望, 杨柳青, 李盛涛. 环氧树脂高温分子链松弛与玻璃化转变特性.
,
2016, 65(7): 077701.
doi: 10.7498/aps.65.077701
|
[7] |
陈威, 曹万强. 弛豫铁电体弥散相变的玻璃化特性研究.
,
2012, 61(9): 097701.
doi: 10.7498/aps.61.097701
|
[8] |
李国龙, 黄卓寅, 李衎, 甄红宇, 沈伟东, 刘旭. 基于光学与光—电转换模型对聚合物电池功能层厚度与性能相关性分析.
,
2011, 60(7): 077207.
doi: 10.7498/aps.60.077207
|
[9] |
赵兴宇, 王丽娜, 樊小辉, 张丽丽, 卫来, 张晋鲁, 黄以能. 玻璃化转变的分子串模型中分子串弛豫模式的计算机模拟.
,
2011, 60(3): 036403.
doi: 10.7498/aps.60.036403
|
[10] |
杨通在, 罗顺忠. γ射线辐照下多壁碳纳米管结构转变过程研究.
,
2010, 59(1): 447-452.
doi: 10.7498/aps.59.447
|
[11] |
樊沁娜, 李蔚, 张林. 熔融Cu57团簇在急冷过程中弛豫和局域结构转变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
2010, 59(4): 2428-2433.
doi: 10.7498/aps.59.2428
|
[12] |
陈志峰, 王 惠, 张 伟, 沈 涵, 余汉城, 黄锦汪, 赖天树, 计亮年. 激子旋转弛豫对低掺杂卟啉侧链聚合物荧光衰变过程的影响.
,
2008, 57(8): 5296-5301.
doi: 10.7498/aps.57.5296
|
[13] |
陈志坚, 王树峰, 王 锋, 黄植文, 龚旗煌, 张志杰, 陈义旺, 陈慧英. 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光折变聚合物中光敏剂作用研究.
,
1999, 48(3): 474-479.
doi: 10.7498/aps.48.474
|
[14] |
李景德, 曹万强, 刘俊刁, 肖忠模. 聚合物结构转变中的介电信息.
,
1998, 47(9): 1548-1554.
doi: 10.7498/aps.47.1548
|
[15] |
刘咏松, 水嘉鹏. 液晶苯酚酯相变内耗峰与振动频率的相关性.
,
1998, 47(5): 778-783.
doi: 10.7498/aps.47.778
|
[16] |
程忠阳, 姚熹, 张良莹. 弛豫型铁电体铌镁酸铅陶瓷的玻璃化行为研究.
,
1996, 45(6): 1026-1032.
doi: 10.7498/aps.45.1026
|
[17] |
段玉华, 葛庭燧, 张天宜. 双晶铝晶界弛豫的转变温度.
,
1993, 42(2): 297-303.
doi: 10.7498/aps.42.297
|
[18] |
胡征, 范以宁, 陈懿, 夏元复. Fe35Ni15B26纳米金属玻璃的表面状态、结构弛豫及晶化过程的研究.
,
1993, 42(7): 1188-1193.
doi: 10.7498/aps.42.1188
|
[19] |
王德和. 非晶态硅(锗)中的原子相关性和结构模型.
,
1992, 41(5): 792-797.
doi: 10.7498/aps.41.792
|
[20] |
李健, 张立德, 王静. 用高斯分布法计算非晶态聚合物聚氯乙烯主转变过程中的动态力学弛豫时间谱分布.
,
1992, 41(5): 814-818.
doi: 10.7498/aps.41.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