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段亮, 刘冲, 赵立臣, 杨战营. 基本非线性波与调制不稳定性的精确对应.
,
2020, 69(1): 010501.
doi: 10.7498/aps.69.20191385
|
[2] |
孙剑, 李唐军, 王目光, 贾楠, 石彦超, 王春灿, 冯素春. 高非线性光纤正常色散区脉冲尾部非频移分量演化.
,
2019, 68(11): 114210.
doi: 10.7498/aps.68.20190111
|
[3] |
朱坤占, 贾维国, 张魁, 于宇, 张俊萍, 门克内木乐. 在反常色散区艾里脉冲与光孤子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
,
2016, 65(2): 024208.
doi: 10.7498/aps.65.024208
|
[4] |
马晓璐, 李培丽, 郭海莉, 张一, 朱天阳, 曹凤娇. 基于单模光纤的交叉相位调制型频率分辨光学开关超短脉冲测量.
,
2014, 63(24): 240601.
doi: 10.7498/aps.63.240601
|
[5] |
李博, 谭中伟, 张晓兴. 利用交叉相位调制和四波混频制作的时间透镜的仿真分析.
,
2012, 61(1): 014203.
doi: 10.7498/aps.61.014203
|
[6] |
李博, 娄淑琴, 谭中伟, 苏伟. 两种基于交叉相位调制的光脉冲压缩方案.
,
2012, 61(19): 194203.
doi: 10.7498/aps.61.194203
|
[7] |
李博, 谭中伟, 张晓兴. 利用电光相位调制和交叉相位调制制作时间透镜的实验及仿真分析.
,
2011, 60(8): 084204.
doi: 10.7498/aps.60.084204
|
[8] |
颜森林. 交叉相位调制提高半导体激光器混沌载波发射机带宽方法.
,
2010, 59(6): 3810-3816.
doi: 10.7498/aps.59.3810
|
[9] |
贾维国, 周严勇, 韩永明, 包红梅, 扬盛际. 光子晶体光纤耦合器中的标量调制不稳定性.
,
2009, 58(9): 6323-6329.
doi: 10.7498/aps.58.6323
|
[10] |
戴小玉, 文双春, 项元江. 色散磁导率对异向介质中的调制不稳定性的影响.
,
2008, 57(1): 186-193.
doi: 10.7498/aps.57.186
|
[11] |
贾维国, 史培明, 杨性愉, 张俊萍, 樊国梁. 高斯变迹布拉格光纤光栅中的调制不稳定性.
,
2007, 56(9): 5281-5286.
doi: 10.7498/aps.56.5281
|
[12] |
刘建国, 开桂云, 薛力芳, 张春书, 刘艳格, 王 志, 郭宏雷, 李 燕, 孙婷婷, 袁树忠, 董孝义. 基于高非线性光子晶体光纤Sagnac环形镜的全光开关.
,
2007, 56(2): 941-945.
doi: 10.7498/aps.56.941
|
[13] |
李齐良, 孙丽丽, 陈均朗, 李庆山, 唐向宏, 钱 胜, 林理彬. 周期色散管理波分复用系统中交叉相位调制边带不稳定性理论分析.
,
2007, 56(2): 805-810.
doi: 10.7498/aps.56.805
|
[14] |
贾维国, 史培明, 杨性愉, 张俊萍, 樊国梁. 保偏光纤中相近频率传输区域的调制不稳定性.
,
2006, 55(9): 4575-4581.
doi: 10.7498/aps.55.4575
|
[15] |
夏光琼, 吴正茂, 陈海涛. 基于脉冲对的交叉相位调制脉冲压缩中离散效应的抑制.
,
2005, 54(3): 1167-1171.
doi: 10.7498/aps.54.1167
|
[16] |
步 扬, 王向朝. 基于频域相位共轭技术的交叉相位调制所致失真的复原.
,
2005, 54(10): 4747-4753.
doi: 10.7498/aps.54.4747
|
[17] |
向望华, 陈晓伟, 谈斌, 张贵忠. 利用单模光纤中的交叉相位调制产生单周期化脉冲的研究.
,
2004, 53(1): 137-144.
doi: 10.7498/aps.53.137
|
[18] |
李齐良, 朱海东, 唐向宏, 李承家, 王小军, 林理彬. 有源光放大器链路中交叉相位调制的不稳定性.
,
2004, 53(12): 4194-4201.
doi: 10.7498/aps.53.4194
|
[19] |
赵阳, 杨祥林. 非线性单模光纤中的调制不稳定性.
,
1989, 38(4): 541-547.
doi: 10.7498/aps.38.541
|
[20] |
贺贤士. 等离子体中调制不稳定性和波包的坍缩过程.
,
1983, 32(5): 627-639.
doi: 10.7498/aps.32.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