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丽霞, 张燕, 燕友果. 电子碰撞Ne和类Ne离子电离的三重微分截面理论研究.
,
2017, 66(20): 203401.
doi: 10.7498/aps.66.203401
|
[2] |
曹超, 王胜, 唐科, 尹伟, 吴洋. 极化中子照相磁场量化技术方案比较与分析.
,
2014, 63(18): 182801.
doi: 10.7498/aps.63.182801
|
[3] |
张汉君, 单旭, 徐春凯, 陈向军. 共面不对称条件下低能电子碰撞电离Ar(3p)的三重微分截面.
,
2013, 62(18): 183401.
doi: 10.7498/aps.62.183401
|
[4] |
丁丁, 何斌, 屈世显, 王建国. 强磁场下He2++H(1s)的碰撞电离微分截面及电离机理研究.
,
2013, 62(3): 033401.
doi: 10.7498/aps.62.033401
|
[5] |
孙世艳, 贾祥富, 苗向阳, 李霞, 马晓艳. 共面双对称几何条件下电子碰撞Na原子单电离的三重微分截面.
,
2012, 61(9): 093402.
doi: 10.7498/aps.61.093402
|
[6] |
陈展斌, 杨欢, 张穗萌. 150 eV电子入射电离He原子三重微分截面的动量转移依赖.
,
2012, 61(4): 043402.
doi: 10.7498/aps.61.043402
|
[7] |
吕瑛, 陈熙萌, 曹柱荣, 吴卫东. 低能高电荷态离子(4≤ q ≤7)与He碰撞中双俘获与转移电离的截面反转效应.
,
2010, 59(6): 3892-3896.
doi: 10.7498/aps.59.3892
|
[8] |
余春日, 汪荣凯, 张杰, 杨向东. He同位素原子与HBr分子碰撞的微分截面.
,
2009, 58(1): 229-233.
doi: 10.7498/aps.58.229
|
[9] |
唐志军, 何怡刚. 无源射频识别系统中的雷达截面分析与计算.
,
2009, 58(7): 5126-5132.
doi: 10.7498/aps.58.5126
|
[10] |
何文平, 王启光, 吴琼, 张文, 张勇. 滑动去趋势波动分析与近似熵在动力学结构突变检测中的性能比较.
,
2009, 58(4): 2862-2871.
doi: 10.7498/aps.58.2862
|
[11] |
丁丁, 何斌, 刘玲, 张程华, 王建国. 等离子体屏蔽对He2+与H原子碰撞电离微分截面的影响.
,
2009, 58(12): 8419-8425.
doi: 10.7498/aps.58.8419
|
[12] |
孙世艳, 贾祥富, 师文强, 李雄伟. 非共面几何条件下102eV电子碰撞He原子电离的全微分截面.
,
2008, 57(6): 3458-3463.
doi: 10.7498/aps.57.3458
|
[13] |
王 平, 李芳昱, 何晓宇. 电磁场中光子-轴子的转化微分截面.
,
2008, 57(9): 5442-5447.
doi: 10.7498/aps.57.5442
|
[14] |
施德恒, 孙金锋, 朱遵略, 杨向东, 刘玉芳, 马 恒. 中、高能电子被SO2分子散射的微分截面、动量转移截面及弹性积分截面.
,
2007, 56(8): 4435-4440.
doi: 10.7498/aps.56.4435
|
[15] |
张穗萌, 吴兴举, 孙 瑞, 杨 欢, 高 矿, 周 军. 低能电子入射电离He原子二重微分截面的理论研究.
,
2007, 56(11): 6378-6385.
doi: 10.7498/aps.56.6378
|
[16] |
孙以材, 石俊生. 在矩形样品中Rymaszewski公式的适用条件的分析.
,
1995, 44(12): 1869-1878.
doi: 10.7498/aps.44.1869
|
[17] |
胡畏, 王炎森, 方渡飞, 陆福全, 杨福家. 电子氢原子碰撞电离能量微分截面和总截面的理论计算.
,
1994, 43(7): 1083-1089.
doi: 10.7498/aps.43.1083
|
[18] |
方渡飞, 王炎森, 胡畏. 类氦离子的电子碰撞电离微分截面.
,
1992, 41(5): 744-749.
doi: 10.7498/aps.41.744
|
[19] |
刘家瑞, 雷子明, 杨锋, 潘广炎, 于德洪, 孙湘. 单、双电荷离子与原子碰撞中的激发态和发射截面比较.
,
1988, 37(8): 1254-1259.
doi: 10.7498/aps.37.1254
|
[20] |
薛德钧. 利用X射线出射强度简化公式进行微分析.
,
1987, 36(4): 529-532.
doi: 10.7498/aps.36.529
|